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李立明:无法割舍的健康情怀

2018年02月12日 09:13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很多医生常感慨自己一辈子都在治病,可病人依然数不胜数。“如果把更多精力花在疾病预防上,让公众拥有预防疾病的能力,那么医院里的患者肯定会越来越少。”这种感触不仅让李立明对公共卫生事业有更多思考,也演绎成他生命中的一种情怀。

C2018-02-12zx801_P_1_818_647_1469_1461

◆李立明简介

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督学。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讲台上,他时而风趣幽默,时而不怒自威,又时而激情澎湃。

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他是科学家“老李”,哲学家“老李”,更是教育家“老李”。

在全国两会的会场上,他习惯梳着一丝不苟的头发,表情严肃地倾听或思考。倘若他要发言,严肃的眼神里立即迸发出自信的光。

他是李立明。

走上讲台,成为“职业演说家”

李立明的事业和人生,与公共卫生事业无法割舍。而选择学习公共卫生专业,并不是他人生中的偶然。1976年,李立明结束了在北京顺义农村的插队生活回到城里,适逢当时北京铁路分局正在招工,于是,他进入该局成为了一名电钳工。

最初,组织本想安排李立明进铁路分局防疫站工作。防疫站的工作简单,就是负责送取水样和刷试管。这样一份不费脑筋、体力轻松的“好工作”却被李立明婉拒了。他不是不想进防疫站,只是不想自此以后每天就是“刷刷试管”。那时的他,“看”上了同在防疫站的另一份工作:防疫站实验室技术员。为此,他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找机会读书、学习,做个专业技术员。

机会很快如愿而至。1977年,我国恢复了已关闭11年大门的高考招生。李立明在当年便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如今的北大医学部),选择了跟防疫站技术员工作相关的公共卫生专业开始学习。

命运时常会有一些意外却不失美妙的插曲。李立明原本为了回铁路局防疫站当技术员而学习医学,却在毕业后被留校任教。1986年,硕士毕业的李立明走上了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讲堂。

李立明喜欢自称“老李”,也欢迎学生们这样称呼他。在学生们眼中,这位老师有点“萌萌哒”。可一旦李立明在讲台开讲,这种“萌”又迅速被新的标签所取代:睿智、风趣、严厉、富有激情这些看似矛盾的标签,在李立明身上都得以体现。

预防医学导论,是李立明教授的主要课程之一。这门被多数医学生诟病“最枯燥”的一门课,却成了李立明的学生们最享受的课堂之一。“老李在讲台上如同职业演说家一样,把枯燥的理论课讲到生动鲜活。听他的课,会被激发出一种投身公共卫生的责任感……”大一时,原本打算换专业的北大医学部学生李昱,在听了李立明讲授的预防医学导论课后,深深被他“风趣幽默、旁征博引”的讲台魅力所折服,进而被预防医学知识所吸引,最终彻底打消了换专业念头。

而李昱还说了他一位好朋友“改头换面”的故事。这位贪玩的学生在医学院五年时间里,很少主动去上自习课。却在一堂李立明讲授的流行病学课后,开始主动跑自习课。“真是神奇,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提醒学生们要珍惜时间,但能够取得这种‘奇效’的真是不多见。”李昱讲述时眼中满是敬佩和崇拜。

李立明却不觉得自己有多神奇,在他朴素的职业认知里,“师者,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嘛。”而多年的讲台生涯,使原本宽厚的他能够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对待年轻人:“跟我的学生们讲道理,往往是一点就透。不是我厉害,是这些聪明孩子自身都是凭努力上进,考进北大的,他们不会真的放弃自己。”

“让流行病学赢得世界瞩目”

以讲台魅力赢得学生们的敬佩和尊重,是一个老师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让流行病学赢得世界瞩目”,是李立明这个流行病学专家多年来学术成果得到认可的印证。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据此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说起自己熟稔的研究领域,李立明一改在政协履职时的端谨严肃,开始滔滔不绝。“比如说,多吃新鲜水果和心血管疾病发病有没有关联?如果有是如何关联的?我们又如何利用这种关联为公众的健康服务?”

其实,李立明反问的这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正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涵。答案,就在他发表的《中国人群摄入新鲜水果与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这篇学术文章里。2016年4月,这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的文章给出了一个前沿的研究结论:“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资料,发现与很少吃新鲜水果的人相比,经常吃新鲜水果的人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明显降低。而如果每天摄入100克新鲜水果,就可以使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降低约1/3。”

显然,这项研究成果对于心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年年递增的中国而言,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最具卫生经济学意义的手段之一。领衔CKB项目研究的正是李立明。而《中国人群摄入新鲜水果与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一文,不过是CKB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这一项目的另外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柳叶刀》及《英国医学杂志》上。

“一项学术研究的成果,能够同时问鼎三个顶尖的国际学术期刊,这可能是很多研究团队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但是他带领团队做到了。”北大医学部副教授王月丹这样评价李立明。

“让流行病学赢得世界瞩目”,其实是2016年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上李立明入围年度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此次获奖,正是对李立明在CKB项目成果的社会性肯定。

但获奖,显然并不是李立明进行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正如他的学生们崇拜李立明,也并不是仅仅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更多源于他的学术境界。“在这样一个SCI至上的时代,老李关注的不是如何多发一点影响因子高的文章,而是始终立足当下、立足国情开展公共卫生研究,为健康中国建设如何多助力。”李昱坦言,李立明的这种学术境界,让很多原本不打算毕业后从事公共卫生的同学,信念坚定地留在了这个队伍里。

不管是插队时还是工作后,李立明都有一种深刻的感触:“很多医生在年迈时回首自己的从医历程,常感慨自己一辈子都在治病,可病人却依然数不胜数。如果把更多精力花在疾病预防上,让公众都拥有预防疾病的能力,那么医院里的患者肯定会越来越少。”这些年,这种越来越深刻的感触,不仅让李立明对公共卫生事业有了更多思考,也演绎成他生命中的一种情怀。

编辑:位林惠

01 02

关键词:李立明 健康 疾病 预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