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韩雅玲委员:医学创新要让病人受惠

2018年02月24日 09:54 | 来源:健康报网
分享到: 

“这些年,我国临床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新的跨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步就是一个缩影。”已经连续担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感慨。

时间退回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还没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临床医生积极引进新技术,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良,韩雅玲就是其中一位。从事心血管病诊治和科研已有40年的她不忘初心:“我们所有的学术成果、声望荣誉、技术进步和学科提升,最终的目的是使广大病人受益,这是最重要的。”

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规操作步骤是先放置一个球囊导管进行预扩张,之后再置入支架。韩雅玲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不一定需要球囊预扩张。“那时候一个球囊的价格是1万多元,如果能发现哪些病人不需要球囊预扩张,就能给这部分病人省下不少钱。”韩雅玲很快就在本院开展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分析探索可以不用球囊预扩张的病人人群,并在这些人群中开展对照组研究。就这样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直接支架置入技术,并很快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大大减轻了病人负担。

类似的创新,韩雅玲还有很多。她原创的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对部分病人可避免使用旋磨术,操作更加简便实用,还能为病人节省1万多元。她率先研发的国产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不仅支架本身比进口支架便宜7000元,还能给病人节省半年抗血小板药物的费用,这样一来,每位病人平均节省了11000多元……

正是在像韩雅玲这样几代心血管医生的努力下,我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快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研究的“好声音”在国际舞台唱响,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先后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和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上,专场汇报了中国对于分叉病变的研究结果;韩雅玲院士主持的BRIGHT研究和I Love It 2研究也在2014年亮相TCT会场。其中,BRIGHT研究已全文发表于2015年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作为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先驱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分别在2011年欧洲血运重建大会和2016年的TCT会议上,先后两次获得“终生成就奖”。

“在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早日迎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的拐点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也是我们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梦想。”韩雅玲在接受业内权威期刊《循环》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韩雅玲认为,开展深入的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提高医学科技的创新能力,最终反哺临床实践,使病人受惠,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陆续成立的各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设立的临床研究重大项目以及对创新进行的科研管理政策等,无一不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她同时也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专业化的临床研究团队,使更多的医生学会临床研究的方法,并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人群的创新治疗策略,从而实现中国临床医学科技的“弯道超车”。

数说

近年来,我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快速发展,数量和质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技术开展早且比例很高,2015年达89.45%。同年,我国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率达到99.45%,其中70%是国产支架。可喜的是,冠脉介入治疗死亡率呈稳步下降趋势,2015年仅为0.21%。

不仅仅在心血管治疗领域,医学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取得突破。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医药类专利申请量上升至世界首位,医学科技论文总量跃升全球第二,高被引论文数世界占比从2013年的6.14%上升到2017年的9.18%。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卫生与健康科技工作正在从夯实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提高转变,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记者 王潇雨)

编辑:赵彦

关键词:政协委员 韩雅玲 医学创新 冠心病介入治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