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落地生根

2018年02月26日 09:54 | 作者:程兆君 |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分享到: 

围绕三大任务 突出六个结合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扬州作为大运河成功申遗的牵头城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三大任务,加快推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有可为。

一、 围绕“三好”要求不偏颇

1. 聚焦关键环节抓“保护”。重点围绕运河沿线重要文物保护和修缮、运河生态改善和运河沿线环境的治理等环节,列出任务项目清单,制定行动计划。一是继续推进运河文物资源调查,将其中价值较高、类型稀缺的运河遗产及时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将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结合,加快沿线生态修复和生态中心、生态廊道建设。三是积极开展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2. 狠抓挖掘整理促“传承”。一是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历史文化内涵,收集和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运河沿线非物质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有力弘扬传承扬州优秀的运河文化。二是加大运河沿岸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等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挖掘更多能够传诵的“运河故事”。三是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各类博物馆、考古现场等,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传播表现形式以及运河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各类活动,发挥运河遗产的教育、展示功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

3. 坚持科学审慎优“利用”。坚持以保护历史原真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为准则,以敬畏之心和科学态度,在正确处理好保护遗产与发展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基础上,审慎推进大运河利用。一是充分考虑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运河遗产的多种保护利用模式,推动沿线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承担科学、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促使其生命力得到延续。二是从全市层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发挥好运河重要的水利、交通枢纽以及生态旅游等作用,促进合理利用,将文化魅力转化为经济动力。

二、 突出六个“结合”抓推进

我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要聚焦目标,围绕文化带、生态带和旅游带建设,全面梳理大运河扬州段的历史、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等资源,打好历史名人、盐商漕运、水利工程等扬州“特色牌”,并与文化、生态、水利、交通、旅游体育、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相结合,以点带面、以珠串线,打造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经济长廊,迅速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行动”。

1. 坚持与文化保护相结合。一是继续推动文物保护。深入实施大运河扬州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修缮、整治和展示盐宗庙、卢宅、汪鲁门、邵伯古堤、个园等具有典型运河遗产价值的文物点。在扬州市区新建或改建一批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在运河沿线打造一批展示运河文化特别是水工文化的综合性园区,构建“一馆多园”的保护展示体系。二是充分发挥AR、VR等高新技术在保护管理展示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发展风貌,提高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科技含量。三是把文化投入的重点转移到技术装备上来,加强文化产品孵化器建设,利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造,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做大做强漆器、玉器、手工业、玩具等传统文化产业,重点提升设计创意能力,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从而推动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快速发展。

2. 坚持与生态治理相结合。一是以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廊道功能为保护重点,推进沿河滨岸带生态修复,减少农业污染,严格控制“七河八岛”等关键区域开发强度。二是科学划分里下河沼泽湿地、水网、农田、林网地区渔业、水禽养殖、水生经济作物种植等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并逐步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沟通河湖水系,恢复连片湖荡水面,从而恢复湿地滞蓄能力和健康水文循环。三是着力实施一批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大力推进良好湖泊保护,实施“三退三还”工程,对区域船厂、沙石码头、混凝土搅拌场等搬迁并实施生态修复。加快公园体系和生态中心建设,实施公园体系“111”行动。开展村庄、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绿化提升,加快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控面源污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建设城乡区域全覆盖。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污水管网,新建高邮、宝应垃圾焚烧厂工程,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

3. 坚持与水利建设相结合。一是兴修水利与水利遗产点保护相结合,科学规划运河沿线的水利建设,重点研究规划好如何通过新一轮的水利建设,将运河沿线的水利遗产点保护好、展示好。二是用好水工建筑遗产。京杭运河水工建筑遗产是人类驯服水害、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具有非凡的工程技术科学价值。此外,其本身往往具有优美的建筑造型,与周围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从而成为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设计成为各种旅游产品的可能。比如,通过邵伯船闸,可以看到我国船闸的发展历史。邵伯船闸的发展,经历了东晋太元年间的谢安筑埭,到唐代的“斗门”、宋代的“二斗门闸”、清代的“人字门船闸”、解放前的“新式船闸”,直到今天的两座大型的复线船闸以及正在扩建三号船闸,一座船闸,就是一部中国船闸发展史。三是进一步提升运河沿岸水利配套标准。加快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地、淮河入江水道治理等水利工程。加固沿河两岸堤防,提高大运河沿岸防洪排涝能力。巩固里下河外围防洪工程,按南水北调规划水位对沿河东堤进行加固除险;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整治里下河骨干河网,全面改善该地区的引排条件;实施沿运灌区节水改造和尾部水源调向工程,提高农村节水能力;进行沿淮洼地的治理,整治内部河道、改造新建排涝泵站,恢复提高圩区排涝能力,解决因洪致涝问题;实施重点经济区防洪工程,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高邮、宝应城市外围防洪工程,并以挡御历史最高水位不破圩为目标,进行重点集镇圩、人居圩的防洪安全建设。

4. 坚持与交通建设相结合。新一轮县乡道路改造和交通骨干工程要与运河沿线遗产点展示、旅游体育资源项目的挖掘打造相结合。一是加快实施一批交通骨干工程。实施连淮扬镇铁路、淮江大道南延、611省道沿湖大道等区域内公路网工程,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区域内骨干道路的建设,打开里下河腹地与沿江地区的直接通道,构建与京沪高速、京杭运河有机衔接的骨干道路网络。二是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形成四通八达、高效流畅的交通网络,在县乡道路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运河沿线遗产点、旅游体育项目的开发建设需要,如加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高速公路与沿运河主要遗产点、旅游景点的快速衔接。三是加快运河航道的整治和升级改造,重新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调整和加强沿运港口泊位建设,进一步提升京杭运河的运载能力。对于沿线河段中能够发挥作用的桥梁、码头等交通设施,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尽量创造条件,使其继续发挥原有功能,真正延续其寿命。

5. 坚持与旅游体育相结合。一方面是开发多维度的旅游产品。积极开发打造以空中看运河、水上巴士赏运河、游艇乐运河等形式的运河观光游。可以让游览者吃住在游船上,在缓慢的空间变换中,欣赏运河主题的演艺节目,享受水上垂钓、足浴、点心、茶座等休闲项目的度假游;以访问沿岸的古迹遗存为重点,设计可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如水上婚礼,皇帝出游等的访古游;以了解民俗风情,体验别样生活为目的,游客可以逛古街游古巷、拜寺庙、放河灯、住民居客栈等的风情游,以及旅游纪念品开发、徒步走运河、乡镇休闲游工业遗产游等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是在体育项目上,继续举办好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环高邮湖自行车赛,开发沿运河自行车拉力赛等体育赛事,充分利用运河资源,建设沿河慢行步道、骑行车道等体育基础设施,鼓励沿河地区举办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弘扬生生不息运河精神,展示运河名城的活力和形象。

6. 坚持与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相结合。充分挖掘运河沿岸漕运文化、农耕文化、码头文化、渡口文化、水工文化、玉文化、渔文化,加快广陵区湾头玉缘风情小镇、江都区邵伯运河风情小镇等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建设进度,继续做好瓜州古渡小镇、界首芦荡渔乡小镇、车逻鸭业小镇等特色小镇的培育。依托特色村落的自然景观、文化习俗、历史遗存等资源,推动大运河沿线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好的乡镇,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全市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加快建设沿运河城镇、交通、生态走廊,形成交通区位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发展轴。

(作者系民建扬州市委副主委、市发改委副主任)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运河 文化 建设 大运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