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河北省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02月27日 09:32 | 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全文如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决策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持续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业农村领域表现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头任务在“三农”;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亟待健全。全省上下必须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举全省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超常的举措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质量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基本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部解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康全面实现。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建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全面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二、 坚持质量兴农,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一)巩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划定和建设4500万亩小麦、玉米、水稻生产功能区和300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山丘区“五小水利”、田间渠系配套等工程项目,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深入实施渤海粮仓、粮食丰产等“科技兴粮”工程,全面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模式。

(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发展菜、肉、奶、蛋、果和水产等主导产业。2018年再调减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农牧交错区、山区丘陵区籽粒玉米60万亩。加快发展高端设施蔬菜、优质果品、道地中药材、食用菌、马铃薯等特优农产品,积极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作物,重点发展强筋小麦、高淀粉玉米、高油酸花生等优质专用品种。稳定猪鸡、发展牛羊、振兴奶业,引导养殖企业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深入开展奶业振兴行动,实施“8吨奶”工程,发展巴氏奶、婴幼儿奶粉、奶酪等高端产品。乳粉业发展补助资金重点支持智能牧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安排支持新建扩建乳品加工企业。建设海洋牧场,扩大增殖放流,推进渔业减量增效。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三)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年”行动,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标准体系,2018年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50项以上,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5项以上。加快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按标生产,2018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57%。加大省农产品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绿色、品牌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实行“黑名单”制度。2018年在102个县开展质量安全县创建,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全省农产品质量检测整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四)着力发展科技农业。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农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形成雄安新区农业创新高地、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20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130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区一带百园”创新布局,实施种质资源利用、智慧农机、生态环境保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科技研发专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育繁推一体化育种体系,重点研发节水小麦、特色蔬菜、优势果品、道地中药材、马铃薯、杂粮杂豆以及地方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加强财政支持,加快建设高标准南繁育种基地。推广智慧农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3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开展果菜、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关键机械化技术试点示范。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2018年新建益农信息社2000个。以18个优势特色产业产品为重点,建立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产业提质增效重大需求,筛选示范、组装集成、转化应用50项特色高效品种或技术。

(五)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实施“冀产农产品品牌计划”,按照“一县一业、一园一牌”发展思路,2018年创建52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每个县确定1-2个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重点培育20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实施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工程,鼓励龙头企业争创河北知名品牌、中国质量奖等,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工程,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020个。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办好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产销对接大会,构建环京津1小时绿色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实施农产品“六进”行动,搞好品牌农产品营销。

(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倍增计划,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和农产品加工,支持建设现代化冷链仓储物流体系,2018年创建10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9∶1。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提升加工和带动能力,每年支持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分享农场、共享农庄、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草原)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推介100条美丽休闲乡村精品线路和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完善农业对外招商项目库,加大专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高端人才。搭建雄安新区农业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好中美友谊示范农场。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行动,支持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每年遴选40家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80家取得或争取国际认证的企业给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支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支持农垦企业率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对企业到国外从事农业开发等海外投资项目,给予政策性海外投资保险保费全额支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知名展会。

三、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一)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按照城乡融合发展方向,以县域为单元,科学编制镇村体系规划,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乡镇所在地、中心村、产业发展聚集区集中。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选择整治和建设模式,稳步建设中心村,改造提升保留村,保护开发特色村。组织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产业园区和乡村生态功能区建设。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整县域推广PPP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体系,采取卫生填埋、焚烧发电、裂解气化、磁化降解、高温堆肥等适宜方式进行垃圾终端处理。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推广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式、双瓮式等厕所,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鼓励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村庄采用集中式处理,城镇近郊村庄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的村庄采用分散式处理。大力开展村街硬化、村庄绿化、街巷亮化,保护古树名木。有序开展农村散煤治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取暖。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力度,2018年新改建农村公路5500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9%。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完成小康电示范县农网建设。实施村村通光纤工程,2018年实现行政村全部通光纤宽带,4G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快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适当提高政府补助标准、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四、 推进绿色发展,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产能。完善耕地休养生息财政补贴制度,休耕试点规模保持在200万亩以上。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排污口监管和河流断面水质监测,对各类纳污坑塘和河渠进行专项整治。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加强白洋淀、衡水湖等湿地保护修复和北戴河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建设。实施国土绿化三年行动,重点抓好燕山——太行山、张家口冬奥绿化和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2018年完成营造林917万亩。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严格草原禁牧休牧轮牧,2018年重点建设9个万亩以上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1.6%。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二)推进农业节水节肥节药。开展农业节水行动,扩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范围,全面推广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机制节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推行“定额管理”“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水价管理模式,2018年节水小麦品种及配套技术实施面积新增500万亩,累计达到2700万亩。普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化肥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以水果、蔬菜和中药材为重点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2018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降低6万吨和1600吨。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

(三)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34个畜牧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行动,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分批次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第三方开展粪污专业化治理,重点发展沼气、生物天然气和农用有机肥,2018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落实沼气发电上网政策,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继续支持畜禽污染防治。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实行敞开补贴。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以县为单位开展废弃农膜全回收利用试点。探索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生产模式,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四)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协调建立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引滦入津生态补偿机制。把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机制。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编辑:刘小源

01 02 03

关键词:农业 农村 建设 实施 乡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