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医卫界委员呼吁:医养结合需更多政策“粘合剂”

2018年03月07日 21:23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李木元)全国老龄办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 “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颐养天年和医疗保健,医养结合是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最好方式。可目前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在连日来的小组会上,医养结合成为医卫界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1

网络图

“我国的老龄化并非健康的老龄化,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张澍委员介绍,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字,我国2亿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5亿患有慢性病,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较大。此外,我国还有约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这部分人不仅需要贴身照料,更需要医疗介入服务。

人才匮乏是最大瓶颈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约30个省(区、市)出台了省级医养结合实施意见。2016年在全国遴选确定90个市(区)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全国医养结合机构已有5814家,床位总数达121.38万张。

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首先是政策法规不健全,卫生主管部门与民政部门未形成有效合力。”岳秉飞委员曾参与对北京市东城区的医养结合推进情况调查。他介绍,东城区虽然医疗机构数量多,但多数尚未设立康复养老床位,医养结合主要通过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医养结合工作在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都有涉及,但两部门在信息共享、统筹管理方面尚缺乏深入合作。”

在章晓联委员看来,人才匮乏是医养结合发展最大瓶颈。她介绍,按每千人口中至少有2名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至少还缺口230万健康护理人员。

“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每3位老人需要一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至少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多万,而目前缺口高达900多万。”安阿玥委员表示。

医养结合相关标准不完善

“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但因财政补贴有限,筹资渠道不畅,养老机构持续稳定运行缺乏保障,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章晓联表示。

民营资本是推动医养结合的重要力量。“可从我在广西等地的调研来看,民办养老院举办医疗机构审批比较困难。即便审批下来,因无法获得医保定点资质,很多老年人也不买账。”安阿玥还表示,由于医保跨省异地结算目前仍未全国推行,有些外省老年人还面临着就医报销难题。

另一个较大困扰是医养结合相关标准不完善。岳秉飞表示,目前国家医养结合服务标准不完善,比如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家庭病床管理办法,对于家庭病床的服务具体内容不够明细,对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的资质认定、责任划分的法规支撑不足,使得为老年人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存在“三不”现象,即法规不健全、服务范围不明确、服务收费不合理,也给监管带来困难。

岳秉飞还指出,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医保报销标准也不完善。哪些是保健项目,哪些是医疗项目,无法清晰界定,致使不少服务项目无法纳入医保,增加了老年人负担。

进一步推进医养集合亟须加强顶层设计

“医养结合纳入健康中国战略,总理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医养结合,这是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契机。”岳秉飞认为,应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同时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或采取公办民营模式,由政府购买服务。

对于如何扩大医养结合床位,韩雅玲委员建议,应鼓励患者数量不多、运营比较困难的一级、二级医院转为医养结合医疗机构。

“国家已经允许养老机构开诊所实施备案制,但还不够。”安阿玥建议,对于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开办医疗机构,应加快审批,并在获得医保定点资质上一视同仁。

章晓联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可开展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集中培训,不断培养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就业,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福利待遇。

王建业委员呼吁,目前我国还缺乏统一的养老护理员培训标准。应充分发挥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作用,编写统一教材,在相关部委支持下,有计划地开展线上线下培训。

章晓联还建议,尽快完善结合服务标准,精确区分“医”和“养”的服务内容、核算报销范围、比例,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降低老年人的养老负担。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