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安来顺委员谈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惠民

2018年03月10日 15:52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让博物馆“接地气”“有温度”“进民心”

——安来顺委员谈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惠民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赵莹莹) “为了一座博物馆,去赴一座城”,已不仅仅是小众文艺青年的口头禅。

2016年,全国有9亿人次走进博物馆。

今年春节,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对此深有体验。慕名来看“越王勾践剑”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他被裹挟在拥挤的人群中20多分钟,目之所及也只是陈列柜的一角。

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过去大家眼中古板、枯燥的文物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承载这些宝物的博物馆在不断刷新公众心中的“老古董”印象。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有4873家。

lh4r-fxyxute2811533

网络图

从曾经的束之高阁,到如今的备受关注,从事博物馆工作34年的安来顺用“前所未有”来形容近年来博物馆的火爆程度。在他看来,从公众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创造符合当下的文化产品,让博物馆真正给大家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今天“文博人”应该努力的目标。

“近年来博物馆开放形式、展陈方式的变化,都为我们提供了打通‘文’与‘物’的方便。”相较之前的走马观花“打卡式”参观,如今越来越多参观者更倾向于深入了解文物内涵。安来顺认为,博物馆的责任,就是要让文物藏品真正“活起来”,融入人们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用“接地气”的打开方式讲好“博物馆的故事”,让传统文化被传承、被感知,让博物馆蕴藏的文化基因成为当代创新发展思路的源泉。

文化传承被愈加重视,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向年轻人抛出了橄榄枝。由博物馆文化衍生出的活动在走进社区、军营,一系列政策在鼓励学校和博物馆之间的深度合作。这样的发展态势让安来顺看到了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更多可能,“不仅是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也可以是公众文化休闲、享受幸福生活的场所。”

在他看来,博物馆要培养参观者的兴趣,提供适合公众的精神文化产品、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展览、文化传播等,会让人感觉“有温度”,能够更好地被公众,特别是被年轻人了解、热爱并传承,“年轻人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激发创作激情,这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说可谓意义深远。”

欣慰于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博物馆的同时,安来顺又把目光聚焦向如何丰富老年人闲暇时间、排解其孤寂感。据全国老龄办介绍,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

“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容易怀旧,博物馆充满历史感的物件和氛围都是天然的优势,具有发挥的空间,可以同社会的保障体系、文化养老、社区养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鼓励一些退休老教师,在参观博物馆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力所能及地为博物馆做些事情,发挥自身价值,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在安来顺看来,博物馆要“进民心”,敏感于社会上的一些现实问题,不断拓展内容,创新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途径和百姓需求有效对接。

观众的参观质量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节假日,许多博物馆愁得不是没人来,而是来得太多了。”安来顺表示,博物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是一个方面,同时需要对参观者进行更多引导与普及,对如何选择、欣赏并享受蕴藏其中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博物馆 文化 公共 服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