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为了旅游

2018年03月11日 09:27 | 作者:张宝川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为了旅游

人民政协报 张宝川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而很多地方早已提出了花样翻新的计划和极具创造性的口号,比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比如民宿旅游、采摘旅游。当然不只是口号,行动也很迅速。这几年不少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隆重热烈地举办“旅游文化节”,有没有“文化”不知道,反正“节”是有的,诸如牡丹节、玫瑰节、草莓节、柿子节、春茶节,不一而足。

2104733

网络图

近日还有更宏伟的。据媒体报道,某省计划今后3年将通过加强用地保障、加快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集中扶持50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

好家伙,500个村!就算一村住一晚吧,要去他们那儿,一年半保证您都不用回家。又一想,500个村,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保障,这得多大投资啊?我绝不怀疑该地方政府同志们的决心,也不是心疼这笔投在群众脱贫致富上的钱,只是对这么大规模政府旅游计划的效果有些担心。

这种热闹的景象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东北某大城市,因羡慕临近的一个城市搞时装节,实在想不出别的节,就突发奇想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秧歌节,美其名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东北人爱扭秧歌不假,但多半是自娱自乐,就像现在流行的广场舞,有多大文化含量不知道,反正台子是搭起来了。不过几场热闹下来,就草草收兵,不了了之。为什么?因为没几个投资商会冲着震天的锣鼓声和火红的秧歌舞,头脑一热就把钱撒到这里。

和秧歌节不同的是,时下这种乡村旅游文化节多半不是冲着投资商,而是冲着零散游客的腰包去的:你去了得吃饭吧,得住宿吧,得采摘吧,得买东西吧,得嘞,掏钱吧您呐!不过再一想,这么多村都搞旅游,一个省500个(这还不算原来的),十个省就是5000个,得需要提供多少游客资源才能“吃饱”呢?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旅游项目大多相近,别说一村一品,哪怕十村一品都难。游客看了一个村,还有多大欲望想看下一个村呢?同质化就免不了竞争,竞争就得搞活动;你搞西瓜节,我就搞芝麻节。于是乎,竞争更加惨烈,结果可想而知。

这样搞的美丽乡村建设通常可以叫作项目,花大把钱不是为了留着乡亲们自己住,而是为了给客人住,给游人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只是个台子———“美丽搭台,经济唱戏”之谓也。

那么,我们振兴乡村的目的是什么?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曾经有过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当时主要是批判那种“为生产而生产,先生产后生活”,颠倒生产目的的“左”的思想和做法。这场讨论已经过去近40年了,但是启示却是久远的,那就是我们在开展一项工作包括眼下的乡村振兴的时候,应该时常问一下自己,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我们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宜居乡村本身就是老百姓的需要,是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民的需要已经在日益增长中上层次了,是美好生活,不是只为了发展经济。

那么乡村旅游就不搞了吗?搞,当然得搞,但不能本末倒置。3月4日,本报《新闻眼》版发表《小“村长”与大战略》一文,文中北京市房山区黄山店村村支书张进刚有句不太出名却颇具哲理的话:只有咱们自己觉得村子美了,人家才会觉得美,才愿意来。其实,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景点,像威尼斯、达沃斯、不莱梅,国内湖南的凤凰古城、江西的婺源、北京的爨底下村,都是这样,很美,也吸引着全世界的游人,但当初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恐怕就是为了自己和子孙住着舒服,瞧着顺眼,绝没有想到是为了“以来远人”。这就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而一边搞着乡村建设,一边眼睛盯着游客的腰包,如此功利,这种乡村最后能建设成啥样,不说也能想象得到,多半会是些人造的“盆景”。一旦有了更好的赚钱的道儿,乡村旅游这个“台子”的使用价值多半也就到头了,最后,年久失修,倒塌了事。至于说发展乡村经济,还是得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从本地区自然条件出发,从本地区历史传统出发,从本地区人力资源出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即使想搞乡村旅游,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这事也得好好合计合计,好好规划规划,别脑袋一热,一窝蜂,大跃进,重复建设,劳民伤财。

记得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这样定的: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请注意,是全面。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乡村 旅游 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