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土派”与“海派”

2018年03月12日 23:0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2日电(汪俞佳)“是不是国外回来的人才就一定比国内人才优秀?”12日上午民盟界别小组讨论上,郑永飞委员抛出的开场问题,让会议气氛很快热络起来。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飞机

网络图片

但什么原因让这位拥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海派”,甘愿为“土派”说说话?委员们投来好奇的目光。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在此情况下,国家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并给予更优厚的政策扶持,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郑永飞担忧的是,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对“海派”明显更加优惠,有的甚至只面向“海派”,“我身边就有人抱怨,只要是国外回来的,就能享受特殊津贴和一大笔科研经费。”“土派”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害怕和“海派”直接竞争,而是因为政策倾斜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让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海派”与“土派”之争,背后揭示的正是政策的不公。“到底有多大本事,不是一个‘帽子’说了算,海外经历固然重要,但能力能重要!”在郑永飞看来,经过这些年的培养,“土派”的科研实力快速成长,也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郑委员的发言我积极响应。”同样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田刚委员也站到了“土派”这一边,“我有两个博士生,专业非常优秀,但他们已经明确告诉我今年要申请出国,为什么?”

好奇的目光又齐刷刷转向田刚委员。“青年人才最关注的是发展机遇,这种不公平的人才政策,只会让更多科研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本土青年人才去海外‘镀金’,可他们出去后会不会回来?人才流失的风险又谁来担?”田刚的语气略带忧愁。 

“我们应该协调好引进海外人才与用好国内人才的关系,避免出现‘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片面认识。还要重视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选聘,在人才选拔上以能力为准绳,尤其要给予本土青年人才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总而言之,政策的出台应该要最大限度激发国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田刚说完,委员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中国的强大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7日上午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本土人才、海归人才要并用并重,使他们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这颗“定心丸”,是委员们的共同期待,也是为之奋斗的动力和愿望。

编辑:吴静怡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