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丁元竹委员:以文化沟通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基础

2018年03月13日 21:18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杨雪)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

网络图片

丁元竹委员说,“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社会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把全人类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命运纳入到同一体系中来关注的。”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改革开放,进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经过40年的发展改革和开放,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模式对于解决当前人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20世纪人类发展面临诸多共同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发达国家遇到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实际上既着眼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也着眼于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尤其面临经济挑战的过程中,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丁元竹说。

丁元竹认为,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走共同富裕道路”,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50年左右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都是“共同富裕”的基本体现,是我们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世界的贡献。中国的“共同富裕”发展理念,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有所助益。

丁元竹介绍,近年来,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承担起大国的责任,除了在经济上援助周边以及非洲国家,为他们提供包括铁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大量外派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对其他国家提供能力培训和社会服务等。

除了“走出去”,我们还“请进来”,即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公务人员、专家学者请到中国参加培训,提高他们对于“中国经验”的认识,介绍“中国做法”。

丁元竹建议: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提升,要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在文化方面的沟通,夯实其他沟通的心理基础和文化认同,这能够在帮助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各项援助中发出更大作用,发挥更加积极的效果。因为,国际交流不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人心相通,才能实现更大的融通。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丁元竹 人类命运共同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