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花亚伟委员:能看病看好病是评价医生的“金标准”

2018年03月14日 14:0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 李晨阳)“感触很深!”当听到记者提及关于医疗人才评价的问题时,花亚伟委员脱口而出。

“以论文作为‘指挥棒’,是人才评价体系的现状”,对此,花亚伟委员态度鲜明,“实际上,在我国,医生属于应用型人才,第一位的评价指标,应该是看病。比如看好了多少位病人,做了多少台手术,在临床上解决了多少例疑难问题等等。”

花亚伟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 花亚伟 

花亚伟委员提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临床执业医生和医学科学研究是完全分开的。临床执业医生是要通过规范培训和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而医学科研工作者是不能从事临床医疗行为的。而我国在前期的研究生教育中没有严格区分临床型和科研型两类,导致了毕业后研究生临床能力参差不齐,而职称“晋升”的评价主要标准之一就是要发表论文和获得科研成果,造成了会写文章和作科研的人先晋升了,而长期在临床一线的反而得不到晋升,影响了临床医生下功夫钻研临床诊疗技能的积极性,出现了高职称低能力的现象。目前,我国在医学研究生教育方面已经进行改革。但是临床一线大部分本科毕业的临床医生为了解决“晋升"问题,既要搞临床的同时还要做研究发表论文,时间精力必然会有冲突,从而“倒逼”出许多论文造假的现象。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临床医疗医技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引入临床病历、诊治方案等作为评价依据。对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创新能力业绩,突出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或将改变以往论文在临床水平评价中占比过重的情况,今后将更看重医生对疾病的治疗、预防效果。

“理顺人才评价机制,设立人才评价标准,让新的‘指挥棒’充分发挥作用,那么离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的目标,就会更近一步。”花亚伟委员对此充满希冀。

编辑:吴静怡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