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马全林委员:无悔青春掩黄沙

2018年03月15日 10:5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 王泳在茫茫的西北大荒漠中,有这么一群“逆行者”:当沙尘暴刮来、人们纷纷避开的时候,他们主动迎接风沙,任由漫天的沙石灌进自己的衣袋、口鼻中耳朵中。其目的就是观测沙尘暴的风速、密度、强度,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数据。

沙漠

网络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全林就是其中的一位“逆行者”:“收集沙尘暴的数据,仅是其繁重治沙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马全林说。

44岁的马全林自大学毕业后来到甘肃省治沙所,一待就是20年。荒漠化防治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的野外调研,包括经常要往沙漠里钻,有时一走就要近一个月。期间,除了要遭受无休止的风吹日晒,还要经得住孤独和寂寞,甚至还有难以预测的生命危险。

“沙漠景观很相近,极易迷失方向。”马全林回忆道。有一次他带队去沙漠调研,一个学生翻越沙丘取设备,在归途中走散迷失,调研小组经过十多小时的寻找,最终才有惊无险。

常年在野外作业,使得马全林明显比同龄人苍老。是什么支撑着他20年如一日投身于艰苦的治沙环境中?马全林腼腆一笑:也没什么,我们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没有大道理,朴实的人生令人为之感动。

因为深知治沙工作的意义,多年来,马全林满怀激情的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揭示了典型荒漠植物绵刺、沙葱、沙米的生态适应机制,解决了沙米人工栽培技术,成功示范推广沙葱、沙米等经济植物;预测了沙漠土壤恢复年限,提出沙漠治理新思路;摸清了内陆河下游退化植被的恢复过程,建立了防风固沙体系建设的滴灌模式和免灌模式,成为内陆河流域退化植被恢复的示范样板;首次带队完成了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及其植被现状的首次科学考察;在武威、民勤、古浪、金塔等地推广各类治沙技术模式面积达20290公顷,保护农田30300公顷,不仅改善了沙区的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民的增产增收,累计新增利润近2亿元。

对于治沙,马全林有说不完的话。在他看来,中国对荒漠化的治理,已为全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中国方案。

马全林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于他而言,既是对他20多年扎根治沙事业的肯定,也是一种责任的再次召唤。为此,在今年两会上,马全林带来的4份提案中,3份都与治沙防沙有关。其中,助力沙化地区百姓的脱贫攻坚工作是马全林此次参会关注的重点。

“西北沙漠化地带,脱贫攻坚更是一项艰难的事业。”马全林说。

编辑:吴静怡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