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军民融合走进新时代

2018年03月20日 17:05 | 作者:王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神舟入苍穹、航母游碧海、歼20部队列装、新型陆战装备加速列装……国防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和丰硕成果,吸引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彩C2018-03-20zx901_P_1_337_450_1265_1046

中国军队迅速强起来,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的坚强指导,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强力推动。

从突出强化军民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出台,再到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出台完善,从军民融合产业蓬勃兴起,再到军转民、民参军热潮涌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书写出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新篇章。

潮流:军民融合全球化

军民融合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认可的提法源于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它在《军民融合潜力评估研究报告》中提出,军民融合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过程。

军民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军民分割格局使军费开支和国民经济发展投入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很难获得双赢。一方面是民用工业有很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军用工业在尖端领域有很大的需求,然而由于体制的分割,使二者不能得到有效的衔接,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

美国军民融合模式起于冷战后期。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受战争的影响,美国推行了“先军后民,以军带民”的政策和军民分离的国防采办制度,由此逐渐形成了军工与民用两个几乎完全分割的市场。当时,全美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为国防工业服务,国防研发费用占政府科研经费的70%,但却只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

据业内人士介绍,冷战后期,世界主要国家开始调整国家安全策略,在提高和发展经济水平的同时,又要兼顾强化国防能力,以期实现二者的双赢。

美国也逐渐调整策略,随着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美国联邦政府越来越感到军民两大产业分割的代价太高。冷战结束后,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技术与国家利益》这一重要技术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军用与民用工业基础的融合问题。该文件指出,美国政府已“不能继续维持相互分离的军用和民用工业基础”,而必须形成一个同时满足军用和民用两方面需要的工业基础。

这一国防、工业策略的调整,催生了工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从产品结构来看,2000年全球军事工业的10大企业中已经有6家企业的军品销售额超过各自产品销售总额的50%。同时,这10大企业的总销售额约为2038亿美元,其中军品销售额约913亿美元占45%,民品销售额约1125亿美元占55%。

其实,我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到了新世纪,军工集团的民品收入已经超过了军品。到了2006年,我国军工系统民品收入就占到军民品总收入的65%左右,军工集团民品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在20%左右。

格局:高技术联姻新生活

2017年10月,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军民两用高新技术成果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工信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2017年度《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

2017年度“军转民”目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应急救援与公共安全等6个领域,收录150个项目。“民参军”目录针对陆军装备建设需求,围绕先进材料与制造、动力与传动、指挥与控制等19个领域,收录200个项目。

这只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侧面。市场上军民融合的花朵已经竞相开放。

航天系统就是一个典型。

当航天技术遇见文物典籍,会迸发出怎样的“新点子”?日前,在国家古籍保护政策牵引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研制了古籍整体战略储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防火、防水、防虫、防酸等多方面保护,具备轻便战备转运、全方位环境监控、快捷物联管理等功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战术武器事业部将一系列军用优势技术融入该项目,填补了中国在古籍、文物、档案等储备领域系统解决方案的空白,成功践行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在陕西省西安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依托自身的航天技术,通过成果转化形成了节能环保与高端特种装备制造两大产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刘志让表示,“应该抓牢用好战略机遇,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作为自己的‘责任田’,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战略落实落地,更好服务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也是成就满满: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一箭三星”商业发射服务,成功掌握低成本快速进入空间的先进技术;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顺利搭建,为140万户各类企业提供普惠的免费服务与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中国航天近年来军民融合发展的步伐愈发轻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表示,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方向:打破壁垒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军转民只是军民融合发展的一部分,民参军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目前我国国防工业主要有四个大部分组成,即国有军工集团、地方国有军工企业、军工高校和民营军工企业。其中民营军工企业正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国防科工局统计,我国已有超过1000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比“十一五”末期增加一倍还多;《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6》则显示,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口单位已达总数的2/3。目前,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总装承制单位资格的企业总数超过3000家,涉及军工行业的企业更是达到4000家以上。

“民参军”热情虽高,但很多企业依然门路难寻。同时,“军转民”虽然市场很广,却仍存在体制机制束缚。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成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歼20总设计师杨伟院士表示,地方政府应更加主动积极搭建政府主导的信息沟通平台,创造更多沟通了解的机会,激发双方活力,逐步拓宽军民融合领域。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信息显示,随着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面向社会公布、全面推行装备承制资质与质量体系认证“两证合一”改革试点等工作的推进,简明、务实、公开、透明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从申请到实施、从监管到退出等环节的工作指导,审查周期缩减一半,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和准入壁垒,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从中受益。

为推动改革不断深入,3月初,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第一批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遴选标准,努力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董事长熊群力认为,军民融合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是统筹军民共同发展、重塑新的体系和布局,必将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文/王珊)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军民融合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