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春耕“新农人”

2018年03月21日 16:50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题:春耕“新农人”

新华社记者张斌、林超、周楠

春耕正酣时,记者在陕西、福建、湖南等地走访发现,职业农民、归乡青年、返乡创业大学生正成为春耕重要力量,他们春耕生产又有何不同?

培养良种优品的职业农民

“昨天刚刚接待完上千人的参观团,最近忙得停不下来。”见到李海平时,他脸上还挂着未完全消解的疲惫,但看着新式大棚里已经挂穗的葡萄,又不自觉地流露出欣慰和自豪。

李海平是陕西杨凌的职业农民。作为杨凌锦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种植的葡萄和猕猴桃,不但种类多,而且灌溉和施肥方法也不一样。像李海平一样的职业农民在杨凌已经超过1万人,他们日渐成为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为了进一步提高葡萄品质,他专门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然后按需为果苗“定时喂养”。“以前我们都是开春一次性施肥,现在,我们大棚都建有物联网系统,灌溉系统也已经更新,可以做到定时定量供给营养。”

“过去灌溉500亩地,需要3口井白天黑夜持续浇水25天。采用新灌溉系统后,四五天时间就能完成。”李海平说,“我们还尝试施用液体肥,肥料跟着灌溉系统走,能控制施肥量,不会导致肥料过剩。”

科学种植造就了水果的高品质,李海平的葡萄和猕猴桃不但价格坚挺,而且销售火爆。“现在,合作社60%的水果都走高端市场,一个大棚一年可以赚12万元。现在售苗成了又一大收入增长点,快赶上卖水果的收入了。”李海平高兴地说。

创出品牌的归乡青年

“给我带来第一桶金的‘黄桃小子’产自这些,后来居上的‘黄花梨公主’产自那一片……”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客坊乡里源村的果园里,“90后”果农陈健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很难想象5年前这些果树结的果子,降价都难卖掉。

2013年,在外工作的陈健看到了绿色农业的机遇,回到家乡帮助父母一起种黄桃和梨。但他第一次拉了一车黄桃到县里叫卖,结果却是“卖一半,倒一半”。“黄桃不易储存,这是建宁县黄桃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想把黄桃及时卖掉,卖出好价钱,不能仅依靠传统渠道。”他说。

很快,陈健确立了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的思路卖水果,设计包装、注册品牌,把自家的水果打造成“网红”产品。2017年,不仅自家105亩的水果销售一空,还帮助其他果农销售了大量黄桃。打开销路的建宁黄桃价格一路飙升,最高时涨到13元每公斤,是原来的4倍。

当果农看到黄桃价格好,打算扩大种植面积时,陈健又开始思考另一件事:如何实现标准化种植和分拣。2017年底,陈健着手成立了水果采购处理工厂,帮助果农对产品进行标准化分级。“建宁水果是一个公共品牌,果实的甜度、大小、农残都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有把这个公共品牌维护好了,未来才能卖得更远,大家才能持续增收。”

差异化种植、多品种种植、供应链整合……陈健一路上不断向记者讲述未来建宁县水果产业的发展方向。“只要能有新思路,传统农业的路子也能越走越宽。”

“农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返乡大学生

“湖广熟,天下足”,在洞庭湖畔的湖南省沅江市,放弃省会的教师职位、返回家乡种水稻的周波是远近闻名的“新农民”。

1989年出生的周波,2012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长沙市一所名校教数学。教书一年后,身为种粮大户的父亲建议他回乡发展。周波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深刻,“父亲跟我说,中央的农业政策越来越好,回乡成为一名‘新农民’,更容易让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思虑再三后,周波回到了家乡当一名“水稻司令”。他努力学习操作农机,恶补农业知识,很快就上手了。那一年,有了他这名“生力军”,他们家流转了629亩田,当年挣了20多万元。“后来就越来越有信心,逐年扩大种植规模,今年种植面积达到了2160多亩。”

历经近5年的历练,周波开玩笑说自己是“农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谈起“农田经”,他也头头是道。“纯粹靠种粮食,盈利不太高,我们拓展了业务,主要靠农业服务赚钱。”

这些年,周波家不仅经营农资,还购置了一大批农业机械。他家与200多户农民组建了水稻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享受农资配送、农机服务、烘干存储等各项服务。

今年,周波准备尝试拓展新的领域。他告诉记者,秧田育完秧后,处于闲置状态,他觉得有点浪费,所以准备种10亩无公害蔬菜,安装灭蚊灯,不打农药,不撒化肥,同时装上摄像头,供客户随时监督。(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春耕 新农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