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周文彰: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018年03月27日 09:09 | 作者:郜晓文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彩C2018-03-27zx801_P_1_465_717_1060_1414

周文彰简介: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周文彰用《七律·委员述怀》抒发自己履职尽责的心情——

蛇年正月聚华堂,率直忠诚议国纲。提案陈情怀百姓,发言述意禀中央。

亲民务本寻思路,守道谋新创盛昌。好自担当行使命,青春花甲再飞飏。

“时间即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浪费别人的时间呢?对了,就是谋财害命。这是鲁迅先生讲的。让时间更有意义,就是让生命更有意义!”

每年博士研究生新生入学,作为导师,周文彰总要把自己带的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生们邀集在一起,进行集体谈话,语重心长地讲述一番惜时为学的道理。

这是周文彰的人生哲学,也是他的生命写照。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到一名哲学博士,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再到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他以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为理想奋斗的意义。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靠奋斗来实现。政协委员是具有社会代表性的杰出人士,肩负着为党和人民建言献策的光荣使命,他们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身上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为求真理勇攀高峰

周文彰出生在苏北一个农民家庭,上小学和中学时干过打猪草、拾麦穗、拉秧绳等各种农活,当过民办教师兼“土记者”。艰苦的环境和曲折的经历,并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1973年上半年,在公社开会的一个偶然机会,周文彰得知高校以“推荐与考试结合”的办法招生。他便鼓起勇气表达了想上学的愿望,后来进入扬州师范学校英语系。入学时,他被编在英语水平最差的班级,但刻苦扎实地学习很快就使他崭露头角了。

1977年,年轻人奔走相告:高考恢复了!周文彰以高分被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哲学,成为周文彰生命中的关键词之一,只是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

1978年5月,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调。哲学彰显了它影响历史进程的伟大力量,而这篇文章的作者便是周文彰的老师胡福明先生,这更加激发了周文彰学习的热情。

进入大学后,周文彰每天早晨坚持锻炼身体、朗读英语,晚上读书到十一二点才休息,天天如此。1980年6月24日凌晨,周文彰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救护车呼啸着驶进医院,透视、验血、进手术室……术后恰逢暑假,周文彰返校上课时身体虚弱,仍无法久坐,每天上午4节课,只能勉强上两节,其余学习时间躺着看书,同学笑称他为“睡美人”。

周文彰在哲学界初试啼声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这篇文章写得很辛苦,受身体状况的影响,前后历经数月之久。文章写成后,得到西方哲学史老师戴文麟教授的充分肯定,经修改后发表于1981年第3期《南京大学学报》。兴奋和激动之情充溢于心,坚定了周文彰攀登真理之峰的志向。后来,周文彰选择少有人问津的谢林哲学作为研究课题,毕业论文《谢林矛盾学说初探》发表在1983年9月第4辑《外国哲学》,当时被认为是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大学毕业后,周文彰被分配到南京建工学院任教。不过,对哲学的热爱驱动他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他的导师是研究马克思哲学的著名学者肖前。

周文彰庆幸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宿。他发奋读书、思考和写作,三年中读了几百本书,翻译出版了《理由和求知》《康德》和《当代认识论导论》等3本哲学著作,发表论文20多篇。28万字的博士论文《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受到专家们很高评价,答辩全票通过。毕业后,他返回母校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读博期间,周文彰一边做哲学课题,一边关注社会实践提出的课题,为报纸刊物写文章,他的研究兴趣离现实越来越近。1988年底,周文彰的哲学观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哲学本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变革的指导,但我感到哲学似乎老在深情地眷恋着传统的问题,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学术圈子里封闭而行。”

南下北上建功立业

1988年4月,海南经济特区建立。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建立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急需大批优秀人才。1989年5月,周文彰怀揣一纸调令,带着满满的4箱书,从南京奔赴海南。

“我去海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我的哲学观和研究兴趣发生变化。我想走出哲学的圈子,置身于社会现实中,以社会现实作为职业研究任务。”海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周文彰到海南的第一站,他满腔热情、勤奋笔耕,以哲学的目光审视现实问题,写下了研究特区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为后来的专著《特区导论》提供了思想积累,也为强化特区干部的特区意识、推进海南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精神产品。

“在政府智囊机构搞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符合自己的理想。”在海南经济特区这个新天地,周文彰找到了哲学的用武之地,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1999年11月,时任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周文彰前往浙江省奉化县滕头村参观,这次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排排漂亮的楼房构成了四角见方的村庄,村庄四周小河环抱,河上覆盖着高高的葡萄架,葡萄架下悬挂着整齐的鸟笼;养猪场的猪舍整洁干净,猪粪人粪进入全村共用的现代化沼气装置,沼气顺着管道进入各家各户照明取暖做饭……

“海南的生态环境比浙江好,滕头村能搞得那么好,海南应该比它还要好。”从浙江参观回来,周文彰立即将这一想法向海南省相关领导汇报,并得到了领导们的大力支持。“生态文明村”的概念旋即形成,周文彰负责主抓“生态文明村”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治理环境着手,这是周文彰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个观念。为农民修路、拉路灯、修缮房屋……种种举动赢得了农民发自内心的感激。建设生态文明村在海南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短短几年,全省23000多个自然村当中,就建立了近10500多个生态文明村,覆盖率超过45%。

在海南的20年,周文彰从致力文化研究到主管文艺创作、社科研究、新闻宣传、电影下乡、文化体制改革……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海南这片热土。

2009年3月,周文彰调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培训工作。他提出“四大体系”,即班次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围绕政府工作推动行政学院教学培训工作改革创新。比如,通过教学观摩、专家听课、学员评课提高授课质量;建立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心,推进行政文化研究和推广;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把国家行政学院师资培训班免费办到老、少、边、穷地区,等等。

自2009年12月起,周文彰代表学院在结业礼上向即将离院的学员赠送“一句话礼物”,进行党性教育和公仆意识教育。“做官、做事与做人”“时刻关爱群众”“缺什么也不能缺精神”“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必须是好人”……这些讲话语言平实,蕴意深远,学员们被深深吸引、感染,润物无声,受益终生。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周文彰 哲学 海南 书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