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王旸:人才流向中西部当有政策推手

2018年03月28日 14:52 | 作者:王旸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作者: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师 王旸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要提升,不仅要求“双一流”学校要办好,而且要求每一所大学都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目标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人才。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向中西部“逆流”。“比如,为从东部到中西部工作的人才设置一批特殊岗位,给帽子、给票子、给舞台,吸引更多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往中西部走”。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校之间的竞争不仅反映在招生上,也反映在吸引和稳定人才上。尤其是中西部高校,近些年由于高薪扰动,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教师“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为此,教育部于2017年初印发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2017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还呼吁,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在人才引进一事上应对西北东北高校“手下留情”,称恶性挖人是对西北、东北高校的长期抽血。

事实上,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高校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出台文件遏制高校人才的无序流动,另一方面出台激励措施,为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创造条件。例如,“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继续加大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倾斜力度。《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也针对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整合政策资源,重点加强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从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力争推动西部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到2020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在中西部形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进一步缩小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些措施让中西部地区高校吃下了定心丸,但实现东中西部高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标,营造全国范围内高校人才有序流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格局,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创新举措,拿出更多具有实际效力的“杠杆”。例如,评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时,除了要看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等指标,还要看其能否同时服务于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促进高校人才流动做出贡献。对于校际间教师流动做得比较好的高校,应予以支持和奖励。同时,制定合理的高校人才薪酬标准,建立人才流动协商与补偿机制,保障人才流出单位的基本权益,抑或尝试探索引入类似体育俱乐部间的“运动员转会制度”。这些都有助于尽快缩小中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之间的差距。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于2002年发布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如今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建立了人员聘用制度,但该制度尚未达到理想的目标,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需要持续加快制度改革。

对于中西部地区高校而言,自身也要保持开放的胸襟,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搭建独一无二、具有吸引力的高端人才发展平台。同时,珍惜学校已有的高水平人才,给予其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事业发展平台和未来提升空间等方面精准发力,在住房、保险、医疗以及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良好保障,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特别是理想信念留人。做到了通过事业平台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做好了培养内部已有人才,不愁中西部高校办不出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也将指日可待。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高校 中西部 政策 高等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