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史树青:先做仁人 后为学者

2018年04月02日 16:39 | 作者:骆芃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原标题:缅怀史树青先生

史树青先生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史先生虽然是中国文物鉴定界杰出的专家,中国文化领域中的卓越学者、教育家,却以他平实而又质朴的人格博得众多人的敬慕和爱戴。每每想起他时,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史树青

史树青

史树青先生生前是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的顾问。记得2006年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前夕,我请史先生出任我们的顾问,史先生非常畅快地同意了,还连连称赞说,篆刻院的成立可是中国篆刻界的一件大好事,今后学习篆刻的学子们在学科和文凭上可有了正式的名目和称谓了。听到史先生的这一席话,我感到备受鼓舞并且十分欣慰。更让我感到鼓舞的是,史先生对篆刻院顾问这个称谓非常尽职尽责。自从篆刻院成立以来,我们举办的每次活动,史先生竟然没有一次缺席!不仅如此,在每次会议上他老人家都会十分认真地发言。史先生,一位家喻户晓的学者,对待他的社会兼职是那样的认真负责,对待他所承诺的事情是那样的严守信用。依史先生的位置,人们往往重视的是他的名誉,对他所能履行的职责并没有什么要求,而他却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真诚地去面对这一切,严肃认真地去履行他所承诺的每一件事。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众人仰慕的大家的缘由吧。

2007年9月19日,中国篆刻艺术院举行盛大的周年庆典。史树青先生作为篆刻院的顾问,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且为篆刻院的周年华诞题写了意味深长的诗词条幅赠与中国篆刻艺术院。诗中这样写道:“秦汉迢迢印派开,问奇载酒客常来。诸军刀法通兵法,布阵实虚任安排。”

万万没有料到,史先生这一次的到场竟成为最后一次公众露面。那清丽隽永的诗词墨迹竟成为他的绝笔!那一年他老人家85岁了。他那样支持我们院里的工作,更让我感到悲痛欲绝。

一位作家也好,艺术家也好,首先要做好的不是他所从事的专业,而是他的为人。因为一个人在地球上生存,是以人作为载体的,所以要先做好人,然后才是他所从事行业中的专家或名人。史先生就是这样,他一生都是先做仁人,后为学者。他的人格和学养将世代滋养着后人,并成为业界的楷模。

史先生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远不止于出任我们院的顾问。早在四五年前史先生就对我十分关心。除了专攻篆刻书法以外,我还研究茶文化。2003年开始,每到春茶下来的时候,我往往会组织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学有专攻的人士参加的“春茶品茗笔会”,那几年我也很荣幸地请到史先生出席。令我感动的是,每次史先生都会来参加,而且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很高的热情,他问这问那,对普洱茶也相当有研究。有一年春节,为了弘扬国粹艺术,我组织一场“国服盛装迎春茶话会”,要求来宾都要着上国服盛装,史先生真的专门为此做了一身国服来参加,像个孩童一样的认真,令我敬佩不已。

2004年秋天,我组织了一场“普洱秋韵———古琴演奏会”,史先生不仅到场,还热情四溢地即兴做了一首诗,全场一片惊叹不已,赞叹史先生出口成章、学识广博的才华。

在和史先生的接触当中,我深深感受到,史先生身上不仅有着大学者、大鉴定家的风范,而且还具有孩子一般的童趣和率真。80多岁的老人,对新事物饱含激情和热诚,并且爱憎分明。在他的言谈话语中,对谁的褒贬都直言不讳,从不伪装。这样的美德,在史先生如此盛名之下真是难能可贵。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史先生对年轻人的关爱和提携也是有口皆碑的。从他的口中,往往会听到某某年轻人多么有才干,某某年轻人应该得到重用等举荐的话语。最令我难忘的是,多年前,我曾经想考史先生在南开任教的文物鉴定专业研究生。通过朋友的引见,我和史先生通了电话,史先生告诉我,他已不在南开大学招研究生了,但他希望请我吃一餐饭。真是难以置信,我怎么可以这样做呢?朋友对我说,史先生的秉性就是这样真诚。无奈,在朋友的带领下,那天中午我拜见了史先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一位慈祥、和蔼,面颊总带有微笑而又十分睿智的老人。史先生见到我,执意要带我们去吃饭,我们在他家附近的一家餐馆共进了午餐。就餐中史先生对我说,他已不再招收研究生了。他说我的想法很好,专修篆刻的同时,确实还需要拓展其他领域的知识空间作为互补。他鼓励我去别的院校报考。对于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史先生可以拿出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财力来鼓励我、帮助我,如果史先生不是一位对年轻人的成长关怀备至并且乐于助人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后来,我考进了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攻读了中国古代艺术品鉴定方向研究生。虽然我没有能够成为史先生的研究生,但史先生身上那高尚的品德、他对人生的态度、他助人为乐的仁爱之心、他治学的精神以及他那渊博宽厚的知识和学养却深深地激励着我,影响着我,使我终身自勉、终生难忘、终身受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


编辑:杨岚

关键词:史树青 先做仁人 后为学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