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资讯收藏资讯

博物馆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2018年04月02日 17:09 | 作者:安来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多元文化的“黏合剂”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数字化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主流与非主流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交织并行的时代,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日趋老龄化等新的社会现实,使不同人群之间出现文化分歧与隔阂的可能性加大。这就需要诸如博物馆这样的文化遗产机构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温度,通过陈列展览、社会教育项目、社区介入活动等,以历史物证揭示文化的演进过程及其对今天的影响,为弥合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不信任感而和睦相处,从而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独特的文化贡献。


法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

法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


这恰恰是今天的博物馆需要努力和改善的。今年春节,我们全家一起去武汉,因为越王勾践剑在《国家宝藏》的走红,春节期间的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多数人渴望看一眼越王勾践剑,到最后我也没有看到越王勾践剑的真容。对于类似这样的参观体验,博物馆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其中固然存在观众从众心理的原因,也有对博物馆提出的更高管理要求。我认为,目前中国博物馆特别需要更深、更直接地介入当今人们的生活,大力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敏感度。这样的话,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更多地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也就更加积极。也就是说,我们博物馆中的文物还是经常处于一种冻结了的历史当中的某些碎片的状态。可喜的是,博物馆正在积极行动起来,这一点在春节期间各博物馆为观众精心准备的、口味多样的文化大餐就得到了证明。过去一到春节,博物馆就会提早关门、回家过年,而今一到春节,各大博物馆不仅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还和观众参与各种各样的互动,这些活动也越来越贴近百姓的生活。这些活动适应不同的人群需求,可以怀旧,可以交流,可以点评。那么,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说博物馆如何观照人们的现实生活?如何发挥其社会不同文化“黏合剂”的作用?

这也许是人们能不断走进博物馆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博物馆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关于过去的,同样它还可以是关于今天的,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比如,去年6月,首都博物馆就收藏了ofo具有代表性的15辆不同型号的共享单车;随后,摩拜共享单车也被深圳博物馆进行收藏,这都是博物馆与当下生活紧密相关的表现。甚至还有博物馆举办了关于农民工题材的展览,不仅有图片,还有一些实物。这都表明,博物馆正在从一种曲高和寡的象牙之塔,慢慢走下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对公众有更多观照的文化空间。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对话交流。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个馆长跟我说,他的博物馆里举办了一个展览,引起了轰动,展览的主题是老鼠。因为在纽约有很多贫民区,贫民区的老鼠成灾,他就想将此作为展览,各种各样的老鼠,不仅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重要的是还讲述了如何预防。这就让我有了一个思考,尽管老鼠主题的展览在博物馆中看似有些格格不入,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跟他们的生活是相关的,跟他们的社区文化角色是密切相关的。

去年12月,我到巴黎开会,入住酒店的对面就是法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当时里面有一个专题展览,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展览的主题是法国的工匠。当我一走进展厅,正对面墙上的一幅巨大的由顶尖摄影家拍摄的照片映入眼帘,照片上是所有工匠的手,一双双的手,有皴裂的,有缠着胶带的,还有满是灰尘的,无比震撼。在走进展厅之前,会看到一部看似简单实则精心制作的录音作品,展厅过道里听到的来自不同工作车间的声音,像工匠们正在劳作,如身临其境一般置身在车间中。然后回到展厅中心,环幕式的剧场设计由六块屏幕组成,再现不同工种的工匠们劳动和创造的场景,他们脸上的表情、周围生活的环境以及他们手中正在赶制的活计,同步展示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那一张张脸上的表情和同时出现的劳作的手,确实让人感动。在这里展示的已不只是某种技艺本身,而是活生生地传承着这些技艺的人,处于不同的环境中的、喜怒哀乐的人,甚至是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面临手艺失传,技艺面临流失,而内心既带着苦闷,但又充满期待和自信的人。这种将社会学、人类学、摄影音响等艺术手段,以及工艺技术跨学科交融的阐释和传播,让人震撼的同时又引人思考。加上这个展览定期邀请这些工匠来博物馆现身说法,多重互动,甚至与工艺设计院校人才的研究生课程相结合,博物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极大延伸。

博物馆就是要发挥这样的文化“黏合剂”作用,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黏合起来,使这些主流的、非主流的,不同文化形态的、不同文化类型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东西交织在一起,为博物馆的参与者提供一个空间和平台,不断增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促进新时代文化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编辑:杨岚

关键词:博物馆 人们 文化 鲁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