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山乡修篁凤来栖——下姜村蹲点记·人才篇

2018年04月03日 09:38 |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 

3月初,记者在下姜村蹲点的时候,大学生村官方琳一直在忙一件事:拟写下姜村的人才“招贤令”。“我们要呼唤更多下姜在外的年轻人、乡贤和有志于‘三农’事业的创客们,来下姜创业,与下姜共成长。”方琳说,这封信,下姜要发向全国。

wKhTlVhKJOSEe0sEAAAAAHLcoUw190

资料图 新华网

地处浙西偏远山区、仅有221户农家的小村庄,为何还要向全国招才引智?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正切中当前下姜的发展脉搏。

在下姜的7天蹲点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面临着做大电商产业缺人才、提升民宿缺人才、党建后备力量缺人才等各种挑战,下姜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求贤若渴的迫切与决心。

脱贫致富

全靠“引路人”“明白人”

春天的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村头村尾响起动感音乐,下姜村开始了忙碌的一天。70岁的民宿经营主姜德明早早起了床,为前一晚入住的客人张罗早饭。“你别看现在村里越来越热闹,几年前,村里可没啥人气。”姜德明感慨道。

先有人气,后有生机。姜德明清晰地记得,下姜村也曾能人辈出。“最早的时候,村里没人跑出去,有的村民养猪,有的村民养蚕,有的村民瞅准城里人冬天烤火,靠卖木炭一天能赚三块钱,十里八乡都出了名。”在姜德明眼里,下姜村的没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乡镇企业经营不景气,村里鼓励大家外出打工。渐渐的,下姜村常年有一半人在外打工。

大批年轻人涌入城市,村里人逐渐减少,这也是整个浙江当时面临的现实。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加快,世代日出而作的农民“洗脚上岸”,或开店办厂,或进城务工。年轻人少了,乡村如何发展?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来下姜村调研,当了解到村里的蚕桑、茶叶、早稻等农产品没有竞争力后,他说:“‘三农’工作要想有突破,‘明白人’是关键。”随即指示派科技特派员下乡,帮助村里发展现代农业,并叮嘱省农村能源办公室派专家指导沼气建设。

2003年7月,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八战略”,并提到了“人才强省”。200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

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谆谆教导,老支书姜银祥至今难忘。2004年10月4日,习近平再次来淳安考察,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召开下姜村下一步工作“问诊会”。“会上,总书记再次提到‘八八战略’,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下姜村要振兴,不仅要靠外来人才帮扶,更要靠村民的内生动力。”姜银祥说,过去都是讨钱讨项目,原来村里最缺的是人才。

会上,姜银祥提出建一幢科技文化楼,让村里有培训效益农业的场地。在省市资金支持下,三年后,下姜村科技文化楼建成,一批批种茶大户、养蚕大户从这里走出。“下姜有今天,最离不开习总书记这位引路人!”姜银祥如是说。

下姜村还积极转变理念,为回村“能人”提供发展平台。2008年,在杭州开了十年出租车的姜祖见,带着城里人的眼界回来了,村里首次有了回归的“年轻人才”。“回村后,村两委鼓励我学习葡萄种植,让我管理220亩现代葡萄园。”回想起当时情景,姜祖见十分激动。

“能人”带着村民干:村民杨时洪带头承包草莓园,江顺祥把麻糍卖上网,姜祖解坚持手工编竹篮……在他们的带领下,下姜村奋力奔小康。2017年,下姜村的人均收入达到27045元,实现了从穷山沟到绿富美的幸福嬗变。

乡村振兴

“农二代”“农创客”率先归来

临近中午,下姜村的游客逐渐多了,凤林港两岸飘来阵阵菜香。走进“凤林农家乐”,37岁的姜东勤正舀着一锅鱼头汤,身旁砂锅上的土猪肉“噗噗”冒着热气。“记者同志,又见面啦!”一阵寒暄后,他开心地伸出4个指头,“去年,我的收入破了40万元!”

2011年,瞄准家乡的生态优势和淳杨线开通的交通机遇,刚从部队退役的姜东勤毅然选择回乡创业。这位在部队开了眼界、学了计算机本领的“农二代”看准乡村旅游前景,大胆开出了下姜村第一家民宿。

他的“吃螃蟹”之举,让仍在观望的村民有了信心。“年轻人脑子活,眼界宽,跟着他们干,不会错!”姜东勤隔壁的“追梦山庄”经营户余春法说,正因为姜东勤的示范,他才有决心拆掉老宅建新房,搞起了民宿,因为规模大,如今收入反超姜东勤,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截至目前,美丽的凤林港沿岸,陆续办起23家民宿和农家乐,成为下姜村的一大富民产业。

“农二代”创业的底气从何而来?走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2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随后,美丽浙江建设被提上日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淳安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打造“全域景区化”,下姜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正因如此,紧随“农二代”的脚步,原来在城里工作的“农创客”也回来了。

在下姜村最北面的山坡下,姜丽娟设计的“栖舍”民宿主打北欧风,震撼村民的同时,也让他们领略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民宿要上网,服务要定制。

“营销和服务要跟上,这是下姜村的短板。”姜丽娟在杭州工作过8年,作为回村发展的80后创客,她担负着帮助村民学会网上推销的重任。

广阔农村,大有可为。5年间,下姜村的返乡村民和外来创业人员超40人,他们的回归,让下姜更加生机勃勃,焕发出不一样的风情:

走在乡间小道,我们既能看到废弃铁锅上栽满红辣椒,也能寻见城里人偏爱的多肉植物;白天感受纯正千岛湖风味的农家土菜,夜晚领略烧烤派对播放的音乐。城与乡,不同理念的交融,在下姜村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观念碰撞间,村民资源共享的意识增强了。2016年,在北京做电商的邵娟回到下姜,花费300万元打造精品民宿“玖玖”。当了解到邻村村民郑忠诚的“云野溪溪里”民宿乡野味十足,她便主动上门对接沟通,实现了资源和客流共享。“我的民宿是欧美范,碰到喜欢田园风的游客,我就会介绍他们到‘云野溪溪里’,郑忠诚也一样。”邵娟说。

民宿经营户也有了拼服务的意识。去年,村里迎回了一名餐饮人才:淳安县鱼味馆的主厨姜苏荣回村开民宿了,引来很多农家乐经营户上门学习。姜苏荣索性每月开出免费烹饪课,手把手教大家烧菜摆盘。“碰到哪户要接待大型旅游团队,我还会单独开小灶,帮他定好菜单。”姜苏荣笑着说,现在,他的徒弟遍布全村,美食成了下姜村的新招牌。

“这些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善学习有技术懂市场,就是我们村最需要的人才,他们是下姜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羊。”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说,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服务理念和经营策略,带动不少村民渐渐向“懂技术、懂创新、懂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型。

归去来兮

山村渴望凤凰归

3月22日,一场旅游推介会在千岛湖隆重举行。推介会现场,记者再次碰到了姜浩强。他高兴地说,这次他四处联系了40多家旅行社前来参会。“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下姜的好,愿意来下姜创业。”

倾注心血的背后,是对村庄发展的强烈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在下姜,无论是与党员干部聊天,还是到村民家拉家常,记者屡屡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大机会,我们下姜在习总书记的指引下从来没有落后过,这次可不能落后!”

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和村民强烈的发展愿望 ,姜浩强认为“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他说:“我们当前最大的渴望就是人才!人才!还是人才!我们缺各种各样的人才!”

吸引更多人才回村,就要把优越的政策制订出来,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出重要指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这为下姜村的人才振兴指明了方向。

以优美生态为支撑,下姜村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回归的举措。

打出“乡情牌”,吸引外出的年轻人。在村口的一间徽派建筑里,姜德华正忙着装修,春节前还决定回城里的他,现在已下定决心留在村里发展。“姜书记一个月至少上门15趟,跟我讲发展前景、扶持政策,家乡有发展机会,谁不想留下来呢?”新的一年,姜德华和爱人计划开出村里还没有的烘焙店和奶茶店,撸起袖子干一番事业。

带着规划去引才,吸引外来创客到下姜。不久前,杭州市出台的“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为村干部招商引才增加了底气。下姜村隔壁的大墅村,10多位竹匠艺人跃跃欲试,“村干部来跟我们讲新规划,听说这一片要抱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我们更有信心了。”淳安县四星级乡土人才余允省说,今年,他要联合下姜村的竹匠艺人,创作更多的竹编文创产品,到杭州文博会、义乌森博会等专业平台参展。

让人才到村里来舒心创业,下姜村还特别注重打造创业软环境。在下姜村展览馆隔壁的“就近跑一次”服务点,民警傅志聪忙着为村民办理户籍登记。在公示牌上,张贴着85个“最多跑一次”事项,包括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居住房屋出租登记等事项。“过去要办理这些业务,近一点要走半小时到镇里,远一点要开车到县里,现在不出下姜村统统都能办好。”傅志聪说,如果创业者没空来办理,他们还提供上门服务。

下姜村还召开座谈会挖掘务工技能人才,举办村级春晚挖掘优秀文化人才,筹划异地乡村振兴人才大会……更多的引才大招还在酝酿中。

春色满园蕴生机,不信春风唤不回。人才回归的春潮,终将汇成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动能。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下姜村 村民 乡村 村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