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龙墨:用时间打磨幸福

2018年04月03日 09:03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天,中国的专业听力师仅有数百位,他们面对的是数十万名听障儿童及总数达2780万的听障人群。千万次地让孩子发同一个音,千万次地回答家长同样的“为什么”……他们时常感到孤独,甚至因孩子难以康复而感到无助。每当有孩子顺利完成康复训练、达到理想效果,他们又会感到浓烈的幸福。

彩C2018-04-03zx801_P_1_1674_1949_2045_2208

◆龙墨简介: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听力师;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主编;《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委。

彩C2018-04-03zx801_P_1_523_717_1209_1206

孩子有点紧张,家长急切地表达诉求。龙墨一边调试人工耳蜗,一边询问情况。她那温和的声线安抚着对方的情绪:“如果有经济条件,可选配无线调频系统。如果有这方面的慈善资助,我也会联系你们的。”

回去后,家长给龙墨发了一条信息:“龙老师,孩子们有你,真好!”

这是3月里发生在听力师龙墨和患者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它是龙墨20多年来为听障孩子及其家庭服务的一个小小缩影。

到今天,中国的专业听力师也仅有数百位,他们面对的,却是数十万名听障儿童以及总数达2780万的听障人群。

每天面对着聋儿和家长,千万次地让孩子发同一个音,千万次地回答家长同样的“为什么”……他们时常感到孤独,甚至因孩子难以康复而感到无助。每当有孩子顺利完成康复训练、达到理想效果,他们又会感到满满的幸福。

作为中国第一批听力师之一,龙墨职业生涯中最熟悉的滋味,就是这种在幸福与无助之间的“摇摆”。她将毕生心血投入聋儿康复事业,见证了2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一线门诊、科研学术、知识传承、人才培养……龙墨几乎参与到每个环节,岁月催生了华发,也酝酿了故事。

在龙墨眼中,多年来,无数聋康人秉持“匠心”,以康复改变命运,成就孩子的一生,这是最大的价值所在。多年来,她和同行们耐住寂寞,滴水穿石般积累的创新,如今正生发出更大的能量。

时间的味道

1995年3月5日,刚刚褪去夜班疲惫的龙墨,走出宣武医院儿科办公室,直接去了新单位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现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报到。换工作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一是自己喜欢孩子,新工作正好与儿童相关;二是有时间照顾家人。

新工作满足了这些需求,然后,她就一直干到现在。

那时,“听力师”这个职业几乎没人听说过。1996年,龙墨得以进入澳大利亚麦加利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耳研所联合办的国内首所听力学校,当时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说:“中国真正的听力师为零。”这让初次听闻的龙墨既深感震惊,也意识到发展聋儿康复事业的艰难。

听力学是个交叉学科,身为一个听力师,不仅要具备听力和基本的耳科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声学、语音、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到今天,全国范围内,国家真正培养出来的、接受听力学专业培养的听力师仍然只有数百人。这个职业不会引来人们羡慕的目光,多数人更希望成为耳科医师。

从儿科医生转型为听力师,龙墨还面临不小的困难,年近40岁的她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不仅要学习听力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全英文教学环境的挑战。

面对这些,龙墨没有牢骚,凭着一股韧劲坚持了下来。不久后,中国有了第一批专业的听力师,她是其中一员。

很难说是“少说话,多做事”的个性造就了事业,还是这一职业赋予她踏实的性格。这23年,龙墨在听力这个领域打磨、沉淀,熬出了一种“时间的味道”。

她见证了聋儿康复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模拟信号助听器是主流设备,后来发展成电脑编程助听器和全数字助听器,如今,人工耳蜗已广泛应用。”

聋儿助听设备佩戴率逐步提高,康复目标也从早期的“能听会说”到如今的“全面康复”,这其中有科技进步,也有政策变化。在和缓的音线中,10余年的变化被娓娓道来:“这个领域大约从2000年开始,就有了国家层面的救助;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救助从2009年的‘十一五’开始,国家为符合条件的孩子提供免费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到‘十二五’期间,救助的规模和社会关注力度也越来越大,‘爱耳日’宣传活动逐渐开展,人们对人工耳蜗、聋儿康复的了解度明显上升。”

如今,我国已步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方针的进一步明确,残疾人康复事业也逐渐步入“精准康复”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000年,龙墨去陕北地区调研,她发现当地条件较差,工作人员在旧窑洞和老建筑中开展聋儿康复,至于语训,因为缺乏助听设备,靠的是“玩命地大喊”或看口型。

如今,她在各地调研时看到的景象已不一样,随着大量资源的投入,一些地方新建的康复机构宽敞、明亮,设备十分先进,专业的康复人员也越来越多。

“我相信,聋儿的全面康复已非遥远的梦想。”龙墨说。

外部环境变化显著,但龙墨还是那个龙墨,她守着自己的“初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没有特别高的定位,只有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做好分内的工作,尽力做到最好。”

如今,虽然承担机构的管理工作,也以论文、著作等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但只要有时间,龙墨还坚持在一线门诊积累经验。

康复事业的发展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这让龙墨逐渐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像当初老师无私地带她一样,她也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和管理的平台优势,为更多想做事的人“搭台”。“无论是作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还是领导干部,都应为年轻人的成长搭建平台,并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他们。”

龙墨以自己的名义申请到科研项目,再将项目交给年轻的团队去做,定期为他们提供指导,给予机会并尽力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迅速成长。在论文指导方面,她不惜精力地提供修改意见,但从不要求署上自己的名字。“帮助年轻人特别重要的是,少一点私心。这个事业是一代代聋康人创造下来的,也应一代代传承下去。”龙墨像个忠实的园丁一样,尽力浇灌着年轻的“树苗”,期待在听力这个领域,有更多“大树”成长。

编辑:位林惠

01 02 03

关键词:龙墨 康复 孩子 听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