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珍惜生命”成为生命教育的起点

2018年04月08日 15:38 | 作者:刘天放 | 来源:南方网
分享到: 

我们每个人活着都难以避免经历亲友逝世,自己也会走向生命的终点,应该如何看待生死?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多名广东团代表联名提出建议,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国民忌讳“谈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乏对生命的了解和思考,建议把生命教育的课程纳入学校和社区教育系统。(4月7日广州日报)

广州就生命教育进行了多项有益探索,而进社区进学校后,无论是小朋友认真观看“穿越时空感知生命”后发出的“发现每个生命的独特性”感叹,还是针对青少年和老人开展教育和引导,抑或是令受教育者感悟到生命的精彩和绽放,都证明这些探索效果初显,达到了预期。同时说明,在社区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其实,别说是中小学生,就是不少中老年人,也未必对生命的意义有更充分的理解,对生命的由来、如何保护生命、敬畏自己和他人生命,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至于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悲剧时有发生。而经过生命教育的人,往往比那些没有经过生命教育的人,有更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以往,我们对开展生命教育重视得不够,在内容、时长、方式、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形成体系,这使其不断被边缘化、功利化、形式化,达不到预期效果。总的看来,我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都显得比较欠缺,这必须重视起来。而学校教育当以科学的态度推进生命教育,即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

在达成生命教育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共识后,还必须在教育内容上与时俱进。事实上,生命教育的内容是教育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而“珍惜生命”仅仅是第一步,让“珍惜生命”成为生命教育的起点,才能从珍惜生命开始,进而做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对此,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必须让学生了解自己有何种权利和义务,要承担个人、家庭、社会的何种责任,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以及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等。

生命教育,当然与生与死有关,但单纯谈“生死”显得空泛和乏味,因此,一定要在师资、教材、方法上多创新、多实践。同时也要防止生命教育中的形式化。例如,国内有些学校不时举办体验“死亡”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到殡仪馆或墓地“体验死亡”。而开展生命教育,不一定非要有逼真的场景,如果一边让学生“体验死亡”,而另一边却在教导学生“拼命也要考名校”,这种体验的意义不会有效果,岂不是“反生命教育”?

放眼全球,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轻视生命、残害生命的极端情况时有发生,消解人生意义、遮蔽生命的现象并不鲜见,忽视安全健康造成的各种生命障碍如影随形,生存技能、避险知识、自我防范意识普遍缺乏也屡见不鲜。对此,在生命教育中,就应该把关于安全知识与技能教给孩子,让其了解居家安全、校园安全、社会安全、游戏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等常识,防止和应对校园暴力、疾病传染及其他意外。可见,生命教育的外延性很大,有待进一步探索。

生命的长度讲的是自然生命存续的长短,而如何在短暂的生命存续期间活出精彩,确保生命永远是首要选择。只有在生命得到保全的情况下,生命的其他意义才有延展的可能。这需要在拓展生命的长度上做出更细致周到的安排。由此,让“珍惜生命”成为生命教育的起点,才能最终使人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并以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延续生命长度的同时,使人生更精彩。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生命 教育 珍惜生命 起点 安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