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民主党派成员把脉中小学生减负问题

2018年04月18日 14:21 | 作者:黄昌盛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为中小学生做好加减法 

——民主党派成员把脉中小学生减负问题

记者 黄昌盛


1


自今年2月以来,教育部接连出台《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直指教育领域的一块“硬骨头”——中小学生减负问题。连日来,减负问题继续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所在。

减负问题喊了很多年,然而“减负减负,越减越负”却成为一个广为诟病的现象。中小学生要减的“负”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将时间和快乐还给孩子?本期视角栏目带您走近民主党派成员眼中的减负,看看他们对为中小学生做好加减法有怎样的见解。

减负与加负的拉锯战

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孩子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送入各种培训机构“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

去年9月,一篇叫《牛蛙之殇》的文章一度刷爆了朋友圈,时至今日每当减负话题被提起时,《牛蛙之殇》仍被视为解析了我国一大部分中小学生学习实况的经典之作。

一边大力呼吁减负,一边不得不给孩子加负,这种现象不只是在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很多中小学生都在面临一场减负和加负的拉锯战。

民革中央主席万湘鄂此前曾带队在吉林、广西等地就减负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调查发现,“不在培训班里坐着,就在去培训班的路上”是当下很多中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打着“提优补差”的旗号野蛮生长。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存在对中小学生减负质疑的声音。一个突出的观点是,国内不少地区对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作出“小学生不超过6小时,初中学生不超过7小时”的规定,催生出不少“三点半现象”(中小学下午三点半放学),影响学生的学业。这种观念,也迫使家长,甚至部分学生通过补习班之类的机构为自己加负。

除了一些异常火爆的课外培训班,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公办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现象。虽然教育部门早已明令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活动,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和学生反映,“现在老师上课时很多内容都不讲或讲得很快,不补课的话,很多东西学不到或学不好”。如此一来,“课上不教课下补”也成了家长和学生的无奈之选。

中小学生负担从哪儿来

受各种因素影响,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认识:考不上好小学=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失败。在这样一个狭隘而荒谬的逻辑链条中,家长们形成了经济焦虑、攀比焦虑、教育焦虑这样三重焦虑。

这是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胡卫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分析出的一条结论。在胡卫看来,家长们各种焦虑的背后,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出于对孩子成长成功的过度渴望,有一种“担心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功利心理;另一方面,对孩子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缺乏理性认识,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和跟风意识。

致公党山东德州市委会主委马传先则对学生课业负担做过一些研究。她指出,目前中小学课外辅导资料、课外作业出版物已经完全市场化,辅导资料花样多、作业题应有尽有,教师布置作业既有课本作业、又有市场题库作业,课业负担重已成为中小学生面前的一座大山。

除此之外,马传先认为,学生补课严重和培训机构泛滥的现象,也是加重学生负担的因素。“名目繁多的培训机构,不少存在无明确部门监管、从业人员无资质、培训机构无证照、场所设置无标准、培训内容及质量无目标要求等问题。”她担忧,这些机构在加助长中小学生负担的同时,某种程度上扰乱教育发展的作用多于补充学校教育的作用。

“社会上对于减负的各种质疑的根由,是教育部门对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依据的解读、对全社会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做得还很不够。”在民进中央委员、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看来,社会各界甚至部分学校对于“减负减什么”这一问题存在盲点,因此,这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用好加减法切实减负

“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应“减负”问题时说出的这句话引起广泛共鸣。

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张志勇表示,最要紧的是做好五件事——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重个性、讲规律。尤其是要做好加减法,适当减少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德育美育体育学习的时间;适当减少书本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教育的时间。

针对应试压力导致的学生负担,民革党员、北京市第二中学教师高帆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应淡化分数概念,严格执行档次赋分的相关规定,同时要严厉查处教育体系内部寻租行为,坚决堵住任何由学校开设的“择优”口子,治理学校老师乱补课现象。

“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到教育部门备案,防止多部门许可,打擦边球乱象发生。”马传先建议,对教辅机构野蛮生长乱象予以规管,鼓励校外培训机构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为主体,开展更多样化的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与校内教育为补充格局。

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则提醒,减负也要警惕反方向的效果。“减负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但并非意味着不留作业,更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他指出,学校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现好奇、自由想象、大胆质疑和合作探索,从而唤醒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和天赋。

对于减负过程中的“三点半现象”带来的空档期,民革党员、长江大学副校长郑军希望通过“政府支持一点、家长参与一点、学校付出一点”的方式,由各界共同担起学生课业时间之后的课外教育职责。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减负 中小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