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圆明园流散文物从民盟中央机关启程“回家”

2018年04月20日 10:38 | 作者:张雨斌 寇光裕 | 来源:民盟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4月19日下午,圆明园流散文物捐赠仪式在民盟中央机关翠园举行,民盟中央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正式签署文物捐赠协议,圆明园两件流散文物——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和嘉庆御笔“称松岩”诗石刻从民盟中央翠园启程“回家”。

民盟中央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王荣彬,民盟中央宣传部部长曲伟,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向德春,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刘圣国,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博,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吴梦麟等领导及专家出席了捐赠仪式。

△民盟中央翠园内的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

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曾安放在圆明园泽兰堂翠交轩前的石室洞门上。泽兰堂位于长春园西洋楼远瀛观、大水法南的山坡上,清帝在这里可据高观览西洋楼景观。这里假山叠石颇佳,至今泽兰堂南部遗址残存的叠石仍很壮观。

△民盟中央翠园内的嘉庆御笔“称松岩”诗刻石

嘉庆御笔“称松岩”诗刻石曾安放在圆明园如园。如园是长春园中一处江南园林风格的园中园,乾隆三十二年仿江宁明代中山王徐达的瞻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如园,并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御制《如园十景》诗。如园内曾有嘉庆御笔字“转翠桥”和“平安径”石碑及“称松岩”、“镜香池”、“披青磴”等刻石。除此次回归的“称松岩”及2017年如园考古出土的“披青蹬”,其它石碑和刻石今已不存在。

△翠园一景

翠园原为东城区翠花胡同内太平胡同一号古宅。始建于明代,清代曾为王府。1949年3月5日,民盟总部从香港迁至于此。民盟中央曾于1985年将谐奇趣北侧的喷泉池石刻文物捐赠给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现在原址展出。此次回归的两件流散石刻文物位于民盟总部后院的中式庭院中。根据圆明园流散文物数据库的线索,圆明园经过多次协商、接洽,最终与民盟中央达成一致,促成了此次流散文物的回归。

1860年10月,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恃强凌弱的现实,时刻提醒国人保持清醒头脑,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流散文物的回归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成为大家心中关于民族复兴的代表性事件。在中央、市、区各级文物部门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圆明园至今已征集回归40余件流散文物。此次回归的两块石刻将由专家进行科学修复,修复完成后加装保护罩,在圆明园天心水面流散文物展区进行展览,供游客参观,让大家感受辉煌、不忘历史、见证复兴。

文物是文化载体,承载了中华文明、历史和荣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民盟中央与圆明园管理处均表示,今后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号召海内外社会各界积极促进文物回归,不断为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献计出力。

现场花絮

今天的现场来了一位特殊嘉宾——80岁高龄的著名考古专家吴梦麟。在现场,她难掩激动之情,大赞民盟中央的捐赠是“义举”,是“善行”。她表示,这两件文物都很珍贵,尤其是嘉庆的御笔石刻很少见。目前我国的田野石刻保护不够,损坏得很多,民盟中央把这两件文物保护得很好,比较完整,很难得。圆明园还有一些文物流散在一些单位,他们的回归之路有一定的难度。而民盟中央能够毅然决然地让圆明园的流散文物“回家”,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希望广大媒体多作宣传,让我们的国人爱我们国家的文物。

图:张雨斌;文:寇光裕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文物 圆明园 民盟中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