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月宫一号”首次向公众开放 封闭时间将达370天

2018年04月23日 13:18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志愿者推迟5天出“月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科普基地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两名观众通过舷窗观察“月宫一号”实验舱内的科研人员工作。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记者 任敏

上周六一早,春日细雨中,“月宫一号”迎来开放日。周末两天时间,就有近600人相约至此,参观“月宫”。“月宫一号”首席科学家刘红透露,目前系统运转良好,原本于5月10日结束的“月宫“封闭生活365天的大挑战新增一个“应急加班”实验,延期5天,以考查志愿者心理情绪变化情况。

实验期首次向公众开放

“月宫一号”是世界首个、也是密闭程度最高的四生物链环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它与外界密闭隔绝,内部营造出一个神奇的“生物圈”,其中只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可实现零排放。它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在应用到空间探索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验证实验,并通过实验发展系统稳定运行调控技术。

“月宫一号”内部正在进行“月宫365”实验,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为此8名志愿者需要交替分三个班次进入,封闭生活365天。“月宫”里种植有西红柿、土豆、辣椒、茄子、蘑菇等30多种蔬菜及农作物。

4月21日是“月宫365”实验期间首次面对社会公众开放。自公告发布以来,约3000人次报名,最终近600人获参观资格,年龄最大的是一位75岁的北航校友,最小的是10岁的小学生。

建造者担纲讲解

本次开放日共计两天,每天8场,每场时间半个小时,安排有播放宣传视频、模型讲解、观看舱内监控、参观植物舱、交流提问、拍照留念等环节。昨天上午9时,一手打造“月宫”的首席科学家、北航教授刘红担当讲解员,向大家介绍舱内情况。

“月宫一号”里面的氧气和水如何循环?如何与外界隔绝?志愿者每天都在里面干什么?面对参观者的提问,刘红娓娓道来。

在刘红看来,“月宫一号”向公众开放参观,可以让公众及时了解我国深空探测以及生命保障技术的成就,更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和航天的热情,同时也希望寻求更多的技术合作。

5月15日再开舱

“月宫365”,即365天实验,原本5月10日结束,已封闭生活了80多天的第三批志愿者,对这一天充满了期待。但如果把实验延长,他们会有啥反应?

刘红团队跟四位志愿者开了一个“玩笑”,真地延期5天,即5月15日开舱,“这个实验很早就有‘预谋’。实验快结束时告诉他们,就是想看每个人不同的反应。”

刘红告诉记者,此前300多天的实验基本可以证明,这个系统可以稳定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提供生命保障,且系统可靠性非常高。

此次实验结束后,“月宫一号”团队将积极争取我国月球、火星探测器的搭载机会和资源,在月面、火星表面开展“迷你月宫”实验,通过与地面平行实验进行天地对比,获得地面大型系统模拟结果的矫正参数,为未来的“月宫飞天”铺路。

数说“月宫”

100%:“月宫一号”内水、氧气100%循环再生。

98%:“月宫一号”系统闭合度程度高达98%。

80%:“月宫365”实验中,食物80%循环再生,油盐糖等佐料以及部分辅料从外界带入,占20%。

370天:“月宫365实验”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原本预计2018年5月10日结束,如今新增“应急加班”实验,为期5天,由此总时长达370天,即志愿者5月15日才能正式出舱。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实验 月宫一号 开放 公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