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美是“气墨灵象”(下)

2018年04月24日 17:22 | 作者:​吕国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美学研究美、引领美,艺术实践表达美、创造美。显然,美学思想、艺术理念既决定美学研究,又引领艺术创作,一定意义上,后者尤其具有价值意义。

尽管美学研究相对滞后于美学现象、艺术实践,但作为思想、理念,又往往超越现象、超越实践。其结论、观点既来自于美学与艺术现象,又反过来引航艺术审美、创作实践,既管根本,又管长远。

重提“柏拉图之问”,再论“美本身”,“轴心时代”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载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在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中,有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等,有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等,有小亚细亚和希腊的荷马、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需要深思的是,这些人类先哲,分处不同区域,却“不约而同”而又“各有侧重”地给出了人类急需的伟大智慧。

“美本身”问题,就是“轴心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什么是美”的追问及“规定”,既是以“美”对世界的理解,也是由“美”对自我的认知。

20世纪初,随着王国维首次翻译并使用了“美学”“美感”“审美”“美育”“优美”“壮美”等西方现代美学基本词汇,“美本身”问题始入中国。包括梁启超、蔡元培、宗白华、朱光潜等在内的中国学者,最初仅仅是翻译、介绍西方美学,并在较长时间内试图回答“美本身”,几次美学大讨论并形成的四个学派,是为明证。

人类先哲曾感叹,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如今,人类面临同“轴心时代”相类似,且更广泛、更深远,也更激荡的挑战,突出地体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在这种背景下,美学、艺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杂之态、纷乱之象。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思考、构建具有本土意义的现代形态美学,提出“生命与生命美学”“超越‘生命美学’”等美学思考。

事实上,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特征,就是生命与超越生命的美学,这从儒、道、释的哲学中,尤其从庄子《逍遥游》《齐物论》里,均有酣畅淋漓的表达、展示与呈现。今日之超越,不仅是对西方诸美学的超越,也是对本土美学的重新认知。

生命是一种存在,既是生物存在,也是社会存在,还是精神存在。这种存在既是统一体,也是同质体,体现并保证了生命的持续存在、代际延续与永恒演进。然而,不同的是生命的社会性、精神性,而这种社会性、精神性正是生命的时代性。如此,超越生命,就是进入生命的时代社会性与精神性,并在精神性的时空里,进入灵性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纯粹的、本真的、大美的,是真、善、美、爱的统一。也如此,美在超越,美是超越生命的灵性境界。

美学研究美,艺术展现美、创造美。如何表达超越生命的灵性境界,如何以艺术语言创造灵性境界,这种形式语言又是怎样的艺术形态?

不言而喻,超越生命之美,需要超越艺术形式,而超越艺术形式者,气墨灵象也。

气墨灵象,承载优秀美学思想、艺术传统,创新美学形态、艺术理念,演进美学境界、艺术未来。

何谓气墨灵象?概言之,既为“墨载象论”,亦为“象承墨道”,且“墨象一体、象墨合一”。展言论,气墨,从线墨、意墨、泼墨、朴墨等“笔墨”之审美境界走来,是笔墨语言的最高境界;灵象,历经物象、形象、易象、兴象、情象、意象、心象等“艺象”之艺术象境,是立象形式的极致形态。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不可分割,且巅峰相合、境象相契。与墨、象形态演变发展相对应,文艺之形式语言经历了具象、意象、抽象,或者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过程。美学演进、艺术审美进入气墨灵象之境,是美学与艺术理想之必然,更是人类精神情怀进入灵性层级之所需。

前述曾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笔墨的未来,“气墨灵象”互为形式内容。“气墨灵象”艺术论,承载哲学与美学新思想、艺术创作与审美新理念。从审美境界看,是艺术远方、超验境界;从形式语言论,是气墨之墨、灵象之象;从创作呈现谈,是高学大德、推挽攀援;从艺术未来言,是智慧领悟、造化之缘。

由此,气墨灵象是典型、极致的象思维,也属主客观、客主观的理式与心性思维;是哲学、美学的,也是艺术、文化的;是思想、理念、体系,也是形态、情境、存在;是心性之自由、审美之境界,也是创作之途径、艺术之物化。

感悟气墨灵象,需要智慧之高学、善美之大德;呈现气墨灵象,要有颠覆性思维、创造性技艺,尤需精神之升华、灵性之自在。而感悟与呈现,是为美学未来之建构,亦为艺术远方之眺瞻。

(作者系解放军报文艺部主任)


编辑:杨岚

关键词:​吕国英 美学 艺术 超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