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成都书香老人藏书2万余册 家中似小型图书馆

2018年05月01日 14:16 | 来源: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点击进入下一页

成都民俗专家刘孝昌与他的藏书。

书香老人藏书2万余册家中堪比小型图书馆

未来将把藏书赠给偏远山区学校

步入成都民俗专家刘孝昌家中,只见四间书屋内两米多高的书柜中,书籍按照时间分门别类摆放,标示清晰,随意一指,刘孝昌便能将书中内容徐徐道来。饱读各类书籍的刘孝昌,脑中知识浩如烟海。随意提起成都的任一地标,他都能回顾历史,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爱书之人,家中藏书必然不少。刘孝昌藏书50余载,家中究竟有多少藏书,具体数字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不过保守估计至少在2万册书左右,从天文到地理,再到科学技术,皆有涉猎,其藏书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对于这些费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的藏书,刘孝昌对它们的未来早有安排:“只赠不卖。”他坦然告诉记者,以后将把这些书籍捐赠给偏远山区学校的图书馆,让更多的孩子们开阔视野,丰富见闻。

资深淘书人早上六点到书市淘书

对于读书刘孝昌有深刻的记忆,他十几岁时虽然爱书,也有藏书欲望,但家境贫困,无法拿出太多钱购买心仪的书籍,只好跑到图书馆翻阅图书。

上世纪50年代,四川省图书馆还坐落在成都城守东大街。刘孝昌还记得,那时自己带着馒头、锅盔和水,就能在省图书馆坐上一天。

省图书馆的书虽多,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参加工作后,刘孝昌开始收藏书籍。相比新书,旧书更便宜,性价比更高,于是他便一头扎进旧书市场淘宝。

“70年代,成都各个大桥下都能找到旧书摊。”刘孝昌说道,九眼桥、北门大桥等地,都可以寻到贩卖旧书的人。在80年代初,成都旧书市场开始形成,地摊最初摆在如今春熙路中山广场后面,后来是在猛追湾,历经多次搬迁后,又辗转到了青羊宫二仙庵、草堂寺北门,最后到了如今的送仙桥。

那时的书市早上六点过便有人摆摊,无论寒暑,刘孝昌都会前往淘书。冬天,他天不亮就起床,怀揣手电筒,在寒风凛冽中赶到书市。在尚未天亮的黑暗中,借着手电的微光,挨个逛完百十个旧书摊,直到中午才会心满意足地回家。

如今,刘孝昌仍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每周日早上六点过,他就会乘公交车到送仙桥古玩市场,在市场外的书摊上挑选有价值的书。

为寻心爱书籍奔波旧书市一年半载

在刘孝昌的淘书经历中,最让他得意的,莫过于整套《中文大辞典》的收集过程了。在他的书房中,这套40册的书籍整齐罗列在书柜中,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刘孝昌还记得,那是1986年,他在逛青羊宫二仙庵旧书市场时,发现一位年轻人在卖《中文大辞典》。在当时,这样一套完整的珍贵书籍价格至少在千元以上,非常难得,唯一可惜的是,这位年轻人当时卖的只是其中11册。

虽然书籍不全,但看到这几册难得好书,刘孝昌动心了。临近中午快要闭市时,他经过一番砍价,最终他以4元一本的价格买下了这11册书。

刘孝昌在和卖书人的交流中得知,在他买书之前,这套书的其他近30册分别被三个人买走。刘孝昌猜测,最终这些买书人还会来书市卖书,因此,他天天跑书市,在坚持了半年多时间后,终于在一次早市上又买到了十多册辞典,但仍旧还有十余册没有找到。

刘孝昌开心之余,继续耐心等待。最终,剩余的10多册词典,在又经过了半年多坚持不懈的寻觅后,被他圆满收入囊中。

未来只赠不卖捐赠偏远学校图书馆

藏书50载,刘孝昌的书由最初的一个书柜渐渐扩充到四间书屋。为了便于查找,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将书籍按照时间,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而闲来无事时,一本书,一壶茶,就是他的自在人生。

四间书屋藏书多少?刘孝昌自己都说不出准确数字,不过保守估计在2万余册左右,相当于小型图书馆的藏书量。

在这些藏书中,从天文地理到科学技术,涉猎颇广,且有不少近百年历史的书籍。采访过程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本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科技画报》,“这本期刊年纪比我还大。”刘孝昌笑道。

“如今虽然很多资料可由网络查询,但老旧书籍的纸质文本却是最珍贵的。”通过这些旧书,人们得窥以往的文化生活状态,真实再现过去的人与事,这才是藏书最难能可贵之处。

这些花费半辈子心血的藏书,刘孝昌也早有安排:“我会挑选出有价值的图书,赠送给偏远山区学校的图书馆。”帮助更多的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如果有真正爱书之人,或是需要做文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可适当赠予。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籍将来只赠不卖。”刘孝昌强调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杨晨摄影报道

编辑:曾珂

关键词:成都书香老人藏书2万余册 家中似小型图书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