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小本子故事”的巧合

2018年05月02日 09:47 | 作者:高金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我国,有两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一个是医师节、一个是教师节。医者,救人于病痛之中;师者,献身于世界的明天,这两个职业之所以为社会所尊敬、为人们所赞扬,是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有着诸如“小本子”般认真执著担当的故事。

“时代楷模”曲建武老师从做学生辅导员到大学领导,再到省教育厅任副厅长,56岁辞去领导职务到大连海运学院再次担任辅导员,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模范事迹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今年我56岁,正好可以带一届学生,再迟就来不及了!”在曲建武看来,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带着灵魂上路的人”。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与青春和生命打交道,这就是幸福,这种幸福是任何金钱和权力换不来的。

曲建武的事业轨迹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然而不同的是从最初单纯的热爱升华到了融入血液里的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担当。

曲建武喜欢称自己的学生为“小伙伴们”。为了与“小伙伴们”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课堂外,曲建武开通微信、博客与他们互动,买书送给他们,又组织读书会,还经常借与学生们一起吃饭的机会交流谈心,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思想诉求、解决思想困惑。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不仅设法处处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常常去家访(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大学老师还要家访),在100多名学生中,曲老师家访过的竟有80多人。阎培兴是来自甘肃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萌生辍学回家帮助父母挣钱养家的念头。曲老师不辞辛劳,从大连跑到甘肃找到他家,做他父母的工作。孩子的父母感动了,阎培兴更是从中受到教育,老师的敬业激励自己从“小家”的圈子里走出来,树立远大志向,毕业后志愿到西藏工作。

曲建武老师的事迹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他有9个小本子,用来记载学生的各种信息、资料,作为自己工作的备忘和指南。这让我联想到,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老主任张孝骞教授也有着“小本子的故事”。

张孝骞教授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特别是对疑难重症的诊治。上世纪70年代,一位下肢沉重、行动困难达三年之久的病人,经检查其骨盆、双手、腰椎等部位普遍骨质脱钙以及病理性骨折,按常规服用维生素D和乳酸钙、磷酸盐未见好转。张老会诊时,仔细询问病史,查阅了病历,决定为病人做一次查体。他在病人右侧腹股沟处摸到一个肿物,细致检查了它的形状、大小和硬度后,对在场的医生说:“这大概就是病根。这个肿块可能分泌某种激素类物质,导致钙磷代谢的异常。”外科医生接受了张老的建议,切除了肿物,病人逐渐康复。病例报告:叶间瘤合并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软骨病,与张老诊断完全一致。

发表在1981年《人民文学》的一篇文章中还提到:一位生命危在旦夕的老妇人,腹部因积水极度膨出,皮肤被绷得亮光光的。入院很长时间,经过各种检查和试验性治疗,腹水的原因一直没有查出,多个脏器面临威胁。张老的身影出现在床前,细致查看病人、翻阅病历后明确地做出诊断,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所引起的。他告诉主管医生:这种疾病的有关报道在国内外很少见,有关资料在某某书里、某某杂志上可以找到,这些书籍和杂志在图书馆什么位置。主管医生跑去查看果然在那里。病人及时有了针对性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90多岁高龄的方圻教授跟随张老40年,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张老“把珍视病人当成了生命的唯一需要。大家都知道他总是携带着一个记事本,上面记着每次巡诊的病人姓名、住院号,主要的诊断和特殊的病情。到下次再来到这个病房时,一定要查询一下已经看过的病人情况,直到病人离开医院为止。凡他认为重要的病人,还要求经治医生将出院追查的情况告诉他。”直到85岁高龄时,他还坚持一周两次门诊、四次大查房惯例。即使他的右眼失明,左眼一米以外就看不清人,他依然眼睛凑近纸,用小本子仔细记录。在老人家去世后,整理遗物时,这样的小本子有56本之多,加起来的病历有一千多个。张老说:“我看了一辈子病,总觉得一个医生不管他的本领有多么高,他对病人的病情了解是无限度的,是无止境的。”这位被称为我国现代医学奠基人的大家,就是这样殚精竭虑地积累着经验,践行着自己“做事要到病人床边,诊断要如履薄冰”的从医信条。

两个时代、两个职业,医者张孝骞和师者曲建武巧合的“小本子故事”,记录着他们躬身事业的历程,昭示着他们爱病人爱学生的赤诚,彰显着他们质朴无瑕的人文情怀。

(本文作者系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编辑:赵彦

关键词:小本子故事 医师节 教师节 曲建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