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拜谒马克思墓后的思考

2018年05月05日 08:10 | 作者:许水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80505001-zx6

2010年6月21日,全国政协机关组织的第一期赴英公共管理培训班学员拜谒马克思墓。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培育出强大活力。在这一特殊的时刻,不由地回想起2010年6月我参加全国政协机关组织的第一期赴英公共管理培训班拜谒马克思墓的往事。

6月21日早上,我们培训班的19位学员集体前往位于伦敦西北的海格特公墓。进入公墓,只见绿树环绕,芳草萋萋,形形色色的墓碑、墓志铭和塑像令人眼花缭乱,两旁花木之中既有精美绝伦的墓穴,也有破败不堪的残坟,鳞次栉比之中也显现相对的规整。向前走200多米,就看到道路前方转角处醒目地立着的马克思墓碑。它是用打造精致的花岗岩砌成,高约3米,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墓碑上方,头像造型逼真,美发长髯,栩栩如生,一双深邃智慧的眼睛凝视着前方,令人肃然起敬。墓地整洁肃穆,在整个墓区显得伟岸而醒目。墓碑上方用英文镌刻着《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面刻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结束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墓实际上是他全家的合墓,包括马克思本人、夫人燕妮、女儿艾琳娜、查理和哈理两个外孙以及女管家德姆特,均被安葬在这里。墓碑的中央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日。

我们怀着深厚的情感虔诚地拜谒马克思墓。大家庄严地伫立在伟人长眠的地方,依次向久已仰慕的伟大导师敬献鲜花、鞠躬,然后合影留念。站在墓碑前,一种崇高的情绪萦绕在脑际,眼中不由自主地闪动着泪花。我想起了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表白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拜谒马克思墓后,我的思考是从马克思坎坷的人生开始的。

伦敦是马克思的第二故乡,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成熟的地方。从1849年到1883年,马克思在伦敦一直过着穷苦不堪的日子,贫困和疾病的煎熬、妻女相继去世带来的痛苦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不断地扰乱他的生活,常常打断他的写作和研究。但他坚忍克己,全然不顾一己的艰难处境,而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和写作,以殉道的精神担当着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和构想人类美好前景的社会责任。他浸润在英国资产阶级的氛围中观察、解剖、研究其本质属性、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从细微处认真地解构资本主义剥削体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宏大的视野深度分析资本主义现状和资本主义世界人性的种种罪恶,潜心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类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取向,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被恩格斯称为两项伟大的发现。他的一大批巨著,如《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第一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等都是在英国诞生的。我以为,支撑他作出这种人生选择的是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人类的大爱,他的文字流淌着不灭的激情和至诚而高远的愿望,处处体现了博大的胸怀和人格的力量。在阅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时,我的眼前常常浮现这位贫困的老人在伦敦时匆忙、焦虑而疲倦的身影,也觉得只有把视野伸向他的生命历程,了解他在怎样的情形下完成他的著作,才能更好地领会和理解他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精神食粮,才能从他不懈奋斗的精神中真切地认识和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B20180505002-zx6

马克思与恩格斯像刘开渠(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作

与此前思想家不同的是,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始终站在坚实的大地上,建立在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上的合理性,但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它的设想,社会主义没有在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展起来就是他始料未及的,这除了说明人类历史的艰难曲折之外,丝毫不能说明别的什么道理。这也鲜明地印证了马克思的一个告诫:谁要将他的理论奉为终极真理,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与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一样,马克思生前坎坷,鲜被理解,死后哀荣,声誉日隆,反差巨大,这真是人类历史令我们感到无可奈何的悖论。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只有11个人参加、场面冷清的葬礼上发表了充满激情的《在马克思墓地的讲话》,称他的好友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并预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时光早已昭示这一赞誉变为了现实。马克思的思想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和思想,始终彰显着真理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左右着全世界的历史进程,影响了几乎所有主要国家。即便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许多著名的学者也是按照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实际做出新的理论解释,而在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更是毋庸置疑的,20世纪世界政治版图的变迁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相信这种影响在更加富有挑战的21世纪将继续彰显。迄今为止的人类思想史,还没有哪一种思想蕴藏的力量对人类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没有哪一种理论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产生如此跨越时空的力量。之所以如此,我想,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如唯物论、辩证法、阶级分析等对社会发展和既往的历史作了科学的解释。二是马克思的价值观即他所描绘和憧憬的社会、所热烈怀抱的全面发展人性的理想,如消灭剥削、弘扬个性、追求自由,始终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今天,马克思所思考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社会公正、阶级矛盾、人的解放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而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核威胁、道德失范等又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挑战,这就需要人们继续沿着马克思的思维加以科学的思考和妥善的应对。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网上评选过去1000年中对世界最有影响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就连西方世界都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西方国家一些著名高校一直设有专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课程,针对马克思著作的研讨会也越来越多。在顽固坚持自由主义的美国,本世纪初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时,人们在华尔街前举起标语“马克思说对了!”希望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求解决危机的处方。西方国家的书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马克思著作,尤其是最重要的《资本论》,在英国就曾出现《资本论》脱销的情况。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得益于马克思学说的批判,不断革除自身的弊端,极力拯救资本主义制度。

我对马克思的敬意还来自于他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东方世界的关注。马克思在伦敦生活的时候,正是英国殖民者等西方列强向外大肆扩张之际。马克思认真研究殖民者提供的有限的资料,对印度种姓制度和中国宗法制度下的人们表示深情的关注,先后撰写《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人在华的残暴统治》《新的对华战争》《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充分表明他服膺真理、挚爱人类的国际主义品格。

拜谒马克思墓后,我更多地想到的是这位与我们时空距离遥远的伟人对我们的人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从小就渗透进骨髓里的,在整个求学生涯和工作阶段,我们每个人都自然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影响。这种影响,在我看来,首先是理论的魅力。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成功地确立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引领我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社会和历史。

其次是道德的力量和愈挫愈奋的品格。深刻的救世思想、道德上的义愤、博大的胸怀使马克思的著作具有鲜明的爱憎、高深的智慧和无与伦比的说服力。他超越小我的局限,以崇高的道德境界孜孜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大胆描绘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为世界谋幸福的人们,对我们每个人思考如何度过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人生也有重大的启示。而马克思在逆境中不倦求索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效仿的。犹清晰地记得高中毕业前我们中学的一位老师所做的精彩演讲。他在演讲结束时充满激情地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场演讲和这句名言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提醒我永远不自满不懈怠,鞭策我不断地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行。

第三是马克思的文字既具有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智慧,又具有生动的文风,很多著作是用一种警句式的风格写成的,即便是诋毁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文字魅力,真的是让人手不释卷。比如,谈到传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他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对殖民统治下印度社会的变迁,他写道:“从纯粹的人的感情上说,亲眼看到这无数勤劳的宗法制的和平的社会组织崩溃、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悲伤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都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谈到法兰西旧的国家机器障碍历史的进步时,他生动地比喻:“这个庞大的政府机器像蟒蛇一样地用常备军、等级制的官僚、驯顺的警察、僧侣、卑贱的法官把现实社会机体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因此,“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谈到共产主义革命的威力时,他声称:“让那些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颤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颈上的锁链,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对未来社会,马克思充满着乐观和憧憬:“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像这样将抽象论证和形象比喻完美地糅在一起的文字在马克思的著作里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我正是受惠于这样的文字,大大提升了自己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研究学问、省悟人生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对这位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异国老人一直抱有温情和敬意!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编辑:曾珂

关键词:马克思 拜谒马克思墓后的思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