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汶川精神与家国情怀

2018年05月11日 14:16 | 作者:闫书华 |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汶川大地震过去快10年的时候,汶川县政府有个地震10周年的缅怀活动。一直对这个体现中国共产党制度优势、见证中国人凝聚力、书写人类抗震传奇的地方充满敬意,有个偶然的机会,我便毅然前往。到了当时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地震中伤亡最惨重的地方——映秀,我们顾不得舟车劳顿,来不及欣赏自然的神来之笔,便跟随县委领导来到漩口中学遗址。

四川的3月已没有凉意,迎着蒙蒙细雨,我们一行人踏入漩口中学遗址,所有人神情凝重,步履沉重,凝望着向前倾斜着的倒塌的教学楼,这座曾经承载了孩子们求知与欢乐的容身之所无情地趴下身子掩埋了孩子们弱小的躯体。见面未来得及问候正在轻声交谈的同志也顿时停了下来,所有人站在教学楼遗址前巍然斜立的石钟前泣不成声,石钟上的时间永远定格在当时地震发生的那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巴蜀大地见证“中国力量”和“汶川精神”

地震之前,鲜有人了解这个风景秀美的小镇,这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渔子溪河和岷江穿境而过,不仅山水秀美,生物具有多样性,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是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一场未曾预料的灾难打破了这里的平静。2008年在这里爆发的里氏震级8.0级、烈度达11度的汶川大地震几乎把这里夷为平地。时任常务副县长的张通荣一辈子也不会忘记,5月12日那天,从艳阳高照瞬间到伸手不见五指,天摇地晃,遮天蔽日的扬尘滚滚而来,从未如此真实地面对死亡,到处都是哀号着冲向废墟寻找亲人的人们。2分钟地震停止后,天地陷入一片混沌,头顶被浓尘笼罩着,能见度不足1米,一切通信中断。张通荣因为要跟上级汇报情况,情急之下想到了县里两部紧急卫星电话,但也因为浮沉太厚无法使用。这座刚刚被重创的小镇犹如一座孤岛,无助和绝望在那一刻笼罩了这位基层领导干部的内心……长时间生活工作在基层,对于家和国的概念,张通荣毫不避讳,以前,国家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就像星空一样,永远存在,但遥不可及,这场灾难让他近距离感知了国家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国家是什么?国家就是母亲,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抛弃你的人。在万分沮丧绝望、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是祖国给了汶川第二次生命,没有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就没有汶川的第二次站立。”

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震后4个月,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自此,中国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灾后援建行动。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地震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新的希望正从悲壮中豪迈地生长。

历经10年重建,如今的汶川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重建后的羌寨、碉房和邛笼坚固威严地在雪山下耸立着,仿佛向世人展现着汶川人的坚强与奋进。巴蜀大地见证了应对巨大灾难的“中国力量”和“汶川精神”,正孕育着感恩奋进的前行梦想。

一位普通党员搭建映秀十年党支部堡垒

中国共产党是由8900多万名党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邹凌和天津泰达是我们在映秀听老百姓提及最多的高频词,他和他的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党组织在映秀扶弱帮困的符号。

2008年5月14日,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邹凌第一时间组建了由企业党员骨干组成的小分队,带着救灾物资,冒着余震频发、巨石滚落的危险,日夜兼程赶往震中。参与救援之外,邹凌一直在思考,家园摧毁、痛失亲人的灾区人民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外,用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把灾区群众的心凝聚起来,激发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少时贫困,有过军旅磨砺和机关工作锻炼的邹凌想到了党组织,他深谙党组织的特殊优势,于是他积极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迅速挂起了党旗,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向村民们作出承诺:“党支部在,战斗堡垒在,党员就是你们的主心骨。”

一句承诺,一个使命,一经开始就坚持到底。谈起10年来邹凌和他的团队对映秀的付出,老百姓们就热泪盈眶。无论是当时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不眠不休以命相搏连续奋战22天,还是日后转战绵竹汉旺、什邡红白镇、北川曲山镇和擂鼓镇等6个重灾镇,为灾区人民送去面对面的帮助、自费捐助灾区学子读大学、捐出200万启动资金帮助渔子溪村办矿泉水厂、为身患重病放弃治疗的村民往返奔波求医问药,抑或连续10年坚持为映秀群众办年货、慰问困难群众、为孩子们准备红包,他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展示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风采。

如果说“汶川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发展至今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口援建和以邹凌为代表的普通党员对映秀的无私援助所折射的,则是一个在特定时刻、特定地点,因为一场特殊的灾难而守望相助,在同胞遇到困难需要施以援手,在国家危难时一种自然的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

“汶川是我十分牵挂的地方”

2018年2月13日,农历的腊月二十八,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汶川县映秀镇考察,多次深情地说:“汶川是我十分牵挂的地方”。到漩口中学遗址,习近平总书记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他再三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到映秀,你无法想象,映秀镇的家家户户都自发地在房顶上挂着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善良淳朴的映秀人把国旗当作对国家感恩之心的寄托。这是一片洒满爱和充满感恩的土地,从依靠帮扶到物质富足,再到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主动承担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加快发展的氛围中,映秀人始终没有忘记祖国母亲的关爱和呵护。

汶川大地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检验、折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展示了强大的“国家力量”。灾后的修复重建工作见证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非凡的执政能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汶川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多难兴邦,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汶川 映秀 地震 国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