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诺奖的“看家本领”与“特异功能”

2018年05月11日 15:27 | 作者:陈庆贵 | 来源:红网
分享到: 

你可以不信诺贝尔文学奖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不朽贡献,但你得承认:作为当今最受世人推崇的文化奖项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始颁以来,迄今尚无一项文学奖影响堪与比肩伯仲。瑞典文学院5月4日宣布,今年将取消颁发2018年诺奖,2019年将恢复颁发,届时可能产生两位得主。此乃二次大战结束以来,该院首次作出类似决定,理所当然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件。

举凡任何一种奖项,都回避不了为何评、谁来评、如何评三个本初命题。诺奖之所以成为诺奖,自然有其与生俱来的“看家本领”。根据诺贝尔1895年遗嘱,该奖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作为“特立独行”的评奖机构,瑞典文学院完全独立于政府组织,整体上向来避免形成干预政治倾向。文学院院士均为著名作家、学者,一般皆精通四、五门外语。由是,使他们具备了审视他族文学不单依赖译本的内功绝技。

比如,院士中唯一汉学家马悦然,就最先将中国古典名著译为瑞典文,并向西方介绍中国先秦诸子著作,中国诺奖得主莫言瑞典文翻译者正是其学生。我听说过严谨的评选规则,但没见过严谨得近乎苛刻的诺奖规则。多年来,之所以有局外人误认诺奖评选过程神秘,其实是因为他们对规则陌生无知。比如,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再比如,选拔特别强调获奖者独立价值,不见得与国家意识形态干系挂钩。评选还设定了初选、复选、决选、颁奖、公告等严密程序。评委恪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则保障了诺奖的纯粹和成色。

1989年,瑞典文学院爆发200年来最大争议。由于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拉什迪引发举世震惊,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道义倾向虽支持拉什迪,但多数院士仍以文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由,拒绝以文学院名义发表声明的提议,以至3名院士愤而辞职。耐人寻味的是,此次危机非但未能折损诺奖声誉,反而擢升了其公信力指数。

当然,对任何一种奖项而言,哪怕它已具备与生俱来的规则先天优势,也没有谁能保证这种优势可以一劳永逸,诺奖也不例外。事实上,诺奖之所以能让信誉经久保鲜,恰恰不是因为先天机体优势,而是得益于后天持续改进的自愈机能。比如,基于过往教训,就对规则进行过修正,改为在评选操作中,首次获提名者一般先遭淘汰,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难获通过;在初选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作品征求专家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作品安排紧急翻译,等等。如此这般,既保障了评选免罹公权力潜规则强奸,又捍卫了既定显规则的尊严和正义。

事实上,本次瑞典文学院做出停颁决定,并非由于缺少名实相配的优秀作家,而是缘于该院一名女院士丈夫涉嫌“性丑闻”引发众怒,导致多名成员辞职,致使院方陷入信任危机。此举剑指性侵风波,旨在恢复公众信任。类似决定并非孤例,诺奖史上就有过5次。作如是观,与其说这是一场危机公关,毋宁谓之是一次自愈机能的内生启动。我注意到,随着事态发展,针对“院士终身制”积弊,国王、瑞典学院赞助人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宣布革除之。随着国王介入,外界普遍看好并乐期这场危机,将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在我眼中,这是诺奖自愈机能的又一次“临床”成功。

假若说,诺奖长盛不衰的机体优势可谓先天“看家本领”,那么,诺奖长盛不衰的自愈机能则堪称后天“特异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恐怕,这既是诺奖长盛不衰的成功秘诀,更是留给各国类似奖项的普适昭示。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诺奖 文学院 看家本领 瑞典文 院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