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敢于向庸政懒政“开刀问斩”

2018年05月16日 15:27 | 作者:姚龙华 |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近日,记者从天津市委组织部获悉,在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中,根据年度考核和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市委决定对在工作中存在不作为不担当问题的5名市管干部进行严肃问责。以雷霆手段问责党内失职领导干部,足见天津向庸政懒政“开刀问斩”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玫昆仑(湖北嘉鱼 公务员):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实则是对党、对事业、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理应严惩。天津市委敢于对为官不为者动真格,值得点赞与借鉴。

对为官不为者从严问责,既能教育当事人,也能警示其他人,从而引导党员干部破除“守摊子保平安”的陈腐观念,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涂启智(广东深圳 职员):领导干部没有担当精神或担当能力,不作为不担当,也是一种腐败。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公共资源支配权,积极作为和勇于担当,就能让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作用;消极作为和畏惧担当甚至不能担当,无疑白白浪费公共资源,让公众利益蒙受损失。

从“打虎拍蝇”高压反腐,到对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严肃问责,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对腐败“零容忍”,有利于营造清廉的政治生态;实行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制度,有利于倒逼形成“平者让、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环境,将鞭策更多领导干部敢担当、真担当和能担当。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担当实干是最基本的为政之德。对不作为不担当的干部集中问责,其实是反腐败斗争深化与作风建设加力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干部不作为不担当式的“懒政”,实际上就是尸位素餐,违背了国家对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理应问责;另一方面,反腐败斗争的推进,也在部分公职人员那里形成了“不干事少干事就没事,干的多事就多”的错觉,若不对这一错误观念加以针对性的干预、问责,不仅会助长消极作风,还有可能吞噬反腐败斗争与作风建设的成果。而对不作为不担当“开刀”,实际上也指向了反腐败斗争与作风建设的更高目标,那就是不仅不能乱作为,而且要积极作为。(整理:姚龙华)

以问责风暴警醒“堂上木偶”

古语云:“为官避事平生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担当实干、为民干事,是应有的政治本色与必备的为政之德,是职责所系与成事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换句话说,不作为不担当绝不仅仅是作风问题、能力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党性问题、官德问题。不作为不担当,贻误的是发展时机,损害的是党的威望,影响的是政治生态,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

有责不担,正气难彰;失责不问,弊病丛生。事实上,除了主观上的保守或松懈之外,督导问责的缺位也给不作为不担当留下了空间。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才能倒逼广大党员干部担责尽责。深入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坚决反对好人主义,对不作为不担当问题敢于唱黑脸、敢于动真格,拿出“牛筋用利刀”的力度,对“占着位子、顶着帽子、混着日子、摆着样子”的“堂上木偶”来一场“问责风暴”,让“摘帽子”“撤位子”成为常态,让不干事、不作为的人没有立足之地、容身之位,天津市委的较真精神和雷霆手段,不失为一种对症良方。

当然,要增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政治自觉,让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竞进状态蔚然成风,不仅要靠严肃问责来倒逼,也要靠科学考核来激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用制度为干部担当作为、竞进创新保驾护航,让干事创业者尝到“甜头”,让改革创新者得到“依靠”,才能更好地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活力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业绩。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问责 懒政 领导干部 庸政 政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