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李作言:“中国变革”不是简单的再版或翻版

2018年05月22日 15:10 | 作者:李作言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李作言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我们要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套用历史文化母版或其他国家的再版,也不是国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

不同的版本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以一种集中、凝练、典型的形式,反映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基本定位、核心要素、关键问题、理论观照、价值主导,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一面镜子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历史进程的一个支撑。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强调创造性发展,是从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枝繁叶茂、源远流长,特别是古代丝绸之路、汉唐盛世等是不可磨灭的永久记忆。但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轮回,而是带有更高层次的冲击和变化,这就需要薪火相传与破旧立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和历史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是近代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的理想结晶和民族情结,是引领当代中国昂首阔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而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更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有机集合起来,才能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境界。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很早就表现出旺盛的创造力和高度的理论自觉。不论是遵义会议上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束缚,还是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实践运动突破对“姓资姓社”教条式理解的禁锢,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善于汲取实践伟力的生机奥秘。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穷魅力,而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未来社会的全部答案存在于波澜壮阔的实践运动之中。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基本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价值引领。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开创了发展中大国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在世界发展的实践中给出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彰显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使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将会更加关注中国。

当然,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现代化模式,各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走合适的道路。毕竟,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任何道路或模式只有在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才能获得成功。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数百年产业革命,其发展模式有其独到之处,是世界多样化发展模式的一种,但并不是唯一的。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而应该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探索和实施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引领,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新路。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中国 发展 马克思主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