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揭秘:夺宝“奇兵”是如何解开张献忠沉银之谜的?

2018年05月25日 07:25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虚拟探方定位

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挖掘工作要在枯水期进行,岷江每年的枯水期约为4个月,考古挖掘从头年的12月份开始,到次年4月底必须结束。

正式挖掘开始后,先由挖掘机挖掉大部分鹅卵石层,再由人工用锄头、铁锹、手铲,对剩下的一两米富含文物的鹅卵石层和岩石层进行清理。一发现文物,用手铲拨开表层土,用喷壶冲干净泥沙,再用海绵吸掉表面的水。

每挖到一件文物,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以前对文物的出土位置进行记录,“就是用纸绘图,用尺子去量,哪里有文物,就画一个点。”刘志岩说,岷江河道宽广,文物数以万计,再用人工测量的方法去做这个工作,就不太现实。

现在用的是RTK定位技术,“你就理解成GPS,一件文物出土,就有一个实时坐标在总图上显示出来”,可以高效、准确地定位文物位置。

刘志岩说:“我们这个行业常说的一句话,不是看你能挖到什么东西,而是看你能从挖到的东西里得到多少信息。”对大量的文物出土位置进行分析后,“我们今年发现有两个密集的区域,很可能代表有两艘沉船”,这就为划出当年的战场遗址范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船钉,但遗憾的是未能发现沉船。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周春水说,“如果下面是淤泥,船沉下去还可能被掩埋起来,但都是鹅卵石的话,船就沉不下去,加上长年累月的江水冲击,就散掉了。”

传统考古,一般要在挖掘现场用线隔出一个个探方(注:考古挖掘的基本单位,一般是10米×10米的小格子),而此次由于进行了测绘和定位,探方虚拟化,每件文物出土,就归到某个虚拟探方内,“不用再去拉线那么麻烦了”。

每年考古挖掘结束后,围堰会被拆掉,江水会淹没过来,“你就再也不知道水和鹅卵石层下面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文物是发现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为此,考古队员们使用了无人机加载扫描仪进行航拍,扫描完以后,会生成一个三维图像,再把此前的文物出土位置坐标加载进去,“你不到现场,也能看到一个直观的、立体的文物沉埋情况。”

两年来,两期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第一期3万余件,第二期1.2万余件,以金银锭、金银首饰为主。其中,第一期挖掘中发现的最为珍贵的文物是一个金封册,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第二期还发现了大量兵器,最重要的发现是一枚蜀王金宝。这是国内首次发现明代藩王金宝实物。

还有大量金银首饰出土,这也印证了民间传说中张献忠到民间大肆洗劫的说法。比如有件银饰,“长4.7cm,厚0.09cm,重1.79g,氧化成灰黑色,三个银环相连,其中一只镶嵌鱼型配饰。”有枚银簪上刻着“常伴青丝发,白首不相离”。做资料的女孩子们都围上去感叹,“太美了,太浪漫了!”

“从几万件文物中找到某一样东西,是很麻烦的事情”,刘志岩介绍,为了对海量文物进行有效管理,他们开发了一套电子化文物管理系统,为每件文物做了“身份证”,通过扫描标签上的二维码,就会看到文物的完整信息。

巴蜀文化专家、《张献忠传论》作者袁庭栋对文物资料的公布充满期待,“终于把四川的民间传说通过考古发现给证实了。”他认为,这次考古成果对研究明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有很大作用。

今年4月中旬,江口沉银遗址当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彭山江口沉银博物馆也正在积极筹建中。

4月22日,在江口沉银考古成果展上,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胡光岷教授表示,这次探测工作的研究思路与技术创新在江口沉银考古探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次工作中所采用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对于江河、湖泊、浅海滩涂环境中的地下探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新京报记者 王婧祎 实习生 黄嘉秋

A12-A13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夺宝“奇兵” 张献忠沉银之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