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农工党中央:啃下脱贫"硬骨头"乡村开出"幸福花"

2018年05月25日 09:45 | 作者:汪俞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啃下脱贫“硬骨头”乡村开出“幸福花”
——农工党中央2018年“深入开展精准健康脱贫 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调研综述
记者 汪俞佳

调研组调研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

编者按

民主党派大调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各民主党派每年参政议政的重中之重。农工党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参政党。5月9日至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率领农工党中央调研组远赴四川、云南等地,就“深入开展精准健康脱贫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调研。

扶贫硬骨头在哪里,就到哪里去。

从我国最大彝族聚居地凉山州到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怒江州,从山路陡峭的少数民族村寨到灾后重获新生的美丽小镇……5月9日至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率领农工党中央调研组远赴四川、云南等地,就“深入开展精准健康脱贫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调研。

今后三年,正值中共中央部署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时间紧,任务重。农工党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参政党,结合党派优势和界别特色,2018年农工党中央大调研的主题由此而生。

早在一个月前,何维率调研组已赴贵州、陕西开展第一阶段实地调研。此次大调研由两位领导人共同带队,历时9天,横跨两省,整个调研过程的规格最高、时间最长、调研考察点也最多,堪称“历次之最”。一路上,调研组翻山越岭,不辞辛劳,深入民族村寨、田间地头、县乡医院、医药企业,与地方干部、医务人员、贫困户、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广泛交流。带着问题,且行且思,一条条建言在实地走访中逐渐形成,一个个共识在互相启发中再次凝聚。

增强贫困群众医疗健康获得感

洁白的墙壁、干净的地板、透明的玻璃窗、明亮的厨房……5月15日上午,走进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乡金满村村民李益南刚刚乔迁的新居,调研组成员原本欣慰的笑容,却因为他一瘸一拐的身影而渐渐消失。

李益南患有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2015年7月虽然做了手术,也因此欠下一身债。如今,妻子在外打工还债,两个孩子由自己照看,日子过得很拮据。“自己的身体恢复情况不好,经常腹部疼痛,腿脚麻木,什么也干不了。”病痛的折磨和经济的贫困让李益南一家的生活充满黯淡。

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贫困患病群众,往往催生或加剧一个家庭的贫困状况。调研组认识到,李益南,并不是少数。

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也佐证了调研组的观点,“目前云南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占20%以上,而大病和慢病更是一些贫困家庭脱贫的最大制约。”

“要坚持把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作为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着力加强精准健康脱贫工作,增强贫困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一路上,陈竺反复强调,要确保“有人给看病”,创新医疗救助模式,创建深度贫困地区精准健康脱贫制度保障;要确保“有钱管治病”,完善医保政策,夯实贫困人群大病保障基础;要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贫困人口“少生病”。

调研组了解到,有的地方在健康扶贫方面已经开展了重要探索,比如,云南全面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兜底保障”的四重保障机制;陕西汉中则在此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4+X的多重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实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超过90%,且全部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一单式”结算,大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就医负担。

不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在深度贫困地区还表现得尤为突出。“仅仅依靠当地能力,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调研组认为,像凉山州、怒江州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可以探索建立长期固定化的医疗救援制度,协调较发达地区专家组成医疗队长期驻扎贫困地区,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充实贫困地区基层网底。“我们调研发现,广东珠海医疗队就在怒江基层乡村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推广这个经验。”何维如是说。

如果说,村卫生室是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最微小的“细胞”,那村医就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连日来,调研组一行走访了多个村卫生室,查看医疗设施情况,并与多位村医亲切交谈,了解当前健康扶贫情况及工作难点所在。

“有的食疗效果不好的病人,一定要药物控制,你们要把好关。”当了解到有村民对慢性病用药比较抗拒时,陈竺向村医反复叮嘱。“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村卫生室的作用。”陈竺进一步强调,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既要加大各类传染病防控力度,开展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也要加大对慢病防治,防止百姓刚刚走出贫困又被慢病缠身。

阿子拉曲、和羽芳、张春南……这是调研组一路走来所认识的村医,最大的年近60,最小的不过20出头。大家选择这个职业的原因不尽相同,但目标却是一致,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从现实情况看,边疆贫困山村人口少、辖区面积大、交通不便、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重,付出多、待遇低、风险高是大部分村医的境况。拿张春南来说,他所在的村有23户人,其中最远的离村卫生室有16公里山路,不通车,全靠徒步,“每次去量血压,来回得几个小时。”

“基层医疗人员要引进来、留得住,事业、感情和待遇,三者缺一不可。”调研组建议,要多措并举,不断强化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项目,推动医疗资源向贫困地区、农村基层下沉。最终,通过健康扶贫全面带动和健全全民的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实现精准的大健康管理。

“保障百姓健康,推动健康脱贫,不能仅靠卫生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统筹各方力量共同解决。”何维进一步强调,要明确各部门在健康促进方面的职责,真正形成各部门共同保障人民健康的合力。

乡村,健康美丽文明新家园

脱贫,必须要有安全的住房。

一座座崭新宽敞的砖瓦房,一条条通村入户的硬化路。5月10日上午,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调研组看到了一座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的新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土坯危房,搬进政府补贴建设的新居,年近花甲的村民吉地尔子热情地邀请调研组参观他的新家。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托坪小组的村民长久以来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2017年4月,福贡县启动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计划对托坪小组进行整体搬迁,改变“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况。5月15日下午,距匹河乡政府驻地约1.2公里的五湖安置点,调研组看到,几栋具有民族特色的安居房已拔地而起,乡干部高兴地告诉调研组,“村民最快6月份就能搬迁入住。”

当天上午,调研组来到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乡巴尼小镇,这里的百姓比匹河乡村民提前了半年搬进新居。住进新家习惯吗?看病方便吗?调研组的亲切询问,换来大家真诚的回应和满意的笑容——“以后做饭都用燃气,再也不用砍柴烧柴了。”“我们住的房子比城里人的房子还漂亮。”“医院、学校就在旁边,特别方便”……屋子里充满欢乐的笑声。

“刚开始,很多群众其实不愿意搬迁。”多位地方干部向调研组坦言,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州、县、乡、村干部纷纷进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交通、就医、上学、就业等方面,一笔一笔给群众算搬迁账。

百姓搬得出,还得稳得住。在调研组看来,对部分贫困户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准实施,不过,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大家搬迁后,未来的生活是否有着落?”答案是肯定的。调研组了解到,有的地方通过政府组织引导贫困户外出务工;有的地方为搬迁百姓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就业;还有的地方将安置点打造成旅游特色小镇,鼓励搬迁贫困户通过开店实现增收致富。在了解到各地均结合实际开展了多项措施保障搬迁贫困户后续增收后,调研组成员十分欣慰。

一提到乡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脏乱和落后。但抵达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时,调研组看到的却是诗意般的山水田园风光和神秘独特的怒族传统文化。

“老姆登”是怒族语音译,意为“向往的地方”。“这几年老姆登变化很大,乡村变成景区,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老姆登150客栈老板郁伍林喜笑颜开。

老姆登村干部告诉调研组,“通过整治,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设施越来越完善,游客也多了,村民自家的茶叶、蜂蜜、核桃都不愁卖,大家的收入比过去高多了。”

乡村美不美,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一路上,调研组还留意到一些细节:很多搬迁新居的村民将鞋放在门口,进门穿拖鞋;原先村里的烂泥路,现在筑宽修整成了柏油路;有的村民摒弃了不合理膳食、饮酒等习惯;有的村委会修建了小型文化广场,村民早晨可以锻炼,晚上可以跳舞……

思想观念的转变,让乡村焕发新气象的同时,也催生了百姓脱贫的内生动力。调研组认为,接下来,要将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同时,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塑造健康乡村、美丽乡村、文明乡村的新风貌。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建筑、配套完整的基础设施……5月12日下午,原本人气兴旺的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因为调研组的到来而更加热闹。

战旗村被称为集体经济的明星村,以“土地入市”为契机,这里的集体资产被盘活,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资本,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更加市场化、专业化。

战旗村走出的新路子带给调研组很大启发——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短期见效要靠扶持,以尽快补齐短板、强化弱项;稳定见效要靠产业,通过发展经济、吸纳就业,实现群众劳动增收。

如何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调研组提出,要以产业扶贫规划为引领,以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脱贫。一方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技推广等政策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另一方面,要注重绿色产业的长期培育和发展,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四川和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确实是一个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好地方。”农业农村部扶贫办产业指导工作组组长刘海启几次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高标准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

“要用足用好国家政策,进一步发掘中药材独特的医药资源和巨大的经济资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苏钢强的观点得到调研组的普遍认同。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按照打造一批中药材基地、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发展一批健康产业、搭建一批服务平台的方式,引导知名药企在贫困地区建立“定制药园”,建设中药材良繁基地,发展大宗、道地药材种植和生产,带动贫困地区农业转型升级,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接连几日,调研组乘坐的汽车颠簸在怒江大峡谷旁的公路上。窗外,滚滚江水从高山之巅倾流而下,奔涌向前,两旁的青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加俊秀。“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调研组成员无不感叹。

不可否认,深度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着消除贫困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调研组了解到,随着脱贫攻坚压力的不断增大,一些地区为尽快实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放松了生态环保这根弦,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的问题。

调研组强调,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关键是要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后发先至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和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一路所见、所闻,调研组加深了对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发展状况和健康情况的认识和了解,感动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奋战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务实作风和昂扬干劲。

一路所思、所想,调研组更加深刻认识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脱贫成果的跟进措施,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压茬推进、接续施行,进而达到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使命在心,责任在肩。“要全力推动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确保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地区,不落下一个民族。”陈竺的话,道出了调研组的共同心声。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调研 脱贫 乡村 健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