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桑林峰 周钰婕:营造碧水蓝天 建设美丽中国

2018年05月28日 16:01 | 作者:桑林峰 周钰婕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作者:桑林峰、周钰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近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在继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发展,把我们党对生态问题及其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中国古人讲:“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纵览世界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样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有个著名的“两山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确,“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视察、重要会议,还是国际访问、重大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绿色发展、强调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将“美丽”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

实践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奋进新时代,无论是补齐发展短板,还是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都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 实现和谐共生

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无法抗拒的发展规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

他还强调,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

“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从“新四化”到“新五化”,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也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倡导绿色化,就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新时代,中国的绿色机遇再扩大。我们要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

建设法治体系 依法保护生态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理念和实践,也体现为一套完整的制度形态,以保证从更高层次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治理观念的更新。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没有一套完善的法治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难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难以落实。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如是说。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条原则,其中专门谈到法治,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有着自己的制度支撑,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瓶颈的有效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修订环境保护法,让法律长出能制裁违法行为的“牙齿”,到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从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层层传导环保压力,到开展中央环保督察,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全国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清除生态环保领域的沉疴顽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事实证明,法治化和制度化,是美丽中国得以实现的制度轨道。

美丽中国 共建共享

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这种需求,靠国家层面提供,也靠个人努力营造。

“广大市民要珍爱我们生活的环境,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使我们的城市更加清洁、更加美丽、更加文明。”

“要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全国各族人民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把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号召大家崇尚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更加需要我们咬紧牙关,迈过这道坎。如果不把生态文明建设紧紧抓起来,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美丽中国,你我共享,你我共建。

想要拥有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优美环境,那就积极行动起来吧!人人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每个单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生态文明新局面已经开启。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便能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