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曹洪欣委员:看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40年

2018年07月04日 08:57 | 作者:曹洪欣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从事中医药事业的40年。在这40年中,我自1978年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系统接受中医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教育,还先后担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院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科技司司长等职务,在教育、医疗、科技与管理岗位上深刻体会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与实践。我也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与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多次深入一线调研,为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建言献策。

彩C2018-07-04zx501_P_1_430_645_1320_1251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与发展的40年。40年来,中医药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医疗、科研与产业体系渐臻完善,人才队伍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防病治病、服务民众健康作出巨大贡献。回顾40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我认为突出成绩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中医药发展,从国家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参加高考的1978年,正是“文革”结束、百业待兴的历史时期。中发【1978】56号文是“文革”后党中央为中医工作颁发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这是我国中医事业走向恢复发展新起点的标志。此后,国家相继颁布多份文件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对于中医事业走向全面振兴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0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中药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2015-2020),全面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重点任务与中药材保护、利用与质量保障的发展战略;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颁布的中医药1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规划了中医药发展方向、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形成中医药保护与促进、继承与创新、规范与发展的法律保障,实现依法保障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跨越。

可以看出,国家对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实现了从最初的重视发展到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本性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既受惠于改革开放也巩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是中医药教育从本科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完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全方位人才培养格局转变。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医药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1978年,全国只有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所中医院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国家批准3所中医院校招收博士研究生;到2018年,全国已有25所中医院校招收博士生,中医药人才培养实现了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局面,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得以完善。

在院校教育基础上,中医药继续教育也得到持续发展。如国家开展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通过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一大批中医临床一线骨干力量;评选三届国医大师90名、全国名中医100名、教学名师60名,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精神。这些举措,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与突出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化培养相结合的格局,更大范围吸纳优秀中医药人才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是中医药服务以构建中医药医疗体系,向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与康复体系及构建全周期服务民众健康体系转变。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7所省级中医医疗机构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新世纪又相继启动地市中医院建设项目与县中医院建设工程,形成全面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条件建设格局,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设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国有中医类医院4566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9632个;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66.4万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52.7万人,中药师(士)12.0万人;全国中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达10.2亿人次,出院人数3291万人。

通过条件建设显著提高了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以基层中医能力提升为例,其也是发展中医、服务民众健康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启动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推进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我牵头提交的“加强中医基层能力建设”提案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2017年末,我国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占到同类机构的98.2%。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中医服务的机构占比分别为85.5%、96.0%和66.4%,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活力逐步加强。

近10年来,国家还相继启动中医治未病工程和中医康复专项,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国家注重发挥中医治疗突发性传染性疾病作用。如2003年中医药防治SARS作用得到WHO的认可;中医药治疗甲流、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治疗艾滋病等也取得可喜进展,标志着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的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体系渐臻完善。

四是从青蒿素发现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创新体系得以完善,中医药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局面得以显现。

1978年10月,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82年,屠呦呦研究员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的身份,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发明证书及发明奖章。2015年,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诺贝尔奖设立115年来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历史突破。2016年,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这对于中医药人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和鼓励。

几十年来,一批以中医药为源头的科技成果,如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等也得到国内外医学界认可。从2003年陈可冀院士以活血化瘀系列研究首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到近5年中医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体现了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标志着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众健康的历史跨越。

与此同时,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数量增加和能力明显提升。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国家资助建设的首批23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第二批17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这些项目在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方面取得可喜进展;由中央资助启动10所省级科研机构与100所地市中医院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以全面提升中医药创新能力;目前,全国中医类研究机构已达45所,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渐臻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五是中药产业,从防病治病向文化、养老、旅游等全方位健康服务转变。

2017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中药健康产业规模近2万亿元,其产业范围覆盖药品、保健品、文化、旅游、养老等方面,基本体现了民众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中医药健康产业既关联民生福祉又影响经济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我国中药工业产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如正在全面推进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已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1332个县的资源普查,今年还将重点推进710个县的普查工作。这项工作,既为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夯实基础,也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国家推进的重大新药创制中药研发、中药标准化行动、中药炮制工程等,在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提高中药疗效与保障中药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落实中医药法,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依法保障中医经典名方研发新路径。2017年发布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5家,2018年发布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73家,展示了中医药康养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六是中医药对外服务,从医疗服务向为人类健康服务转变。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0余项中医药合作协议,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如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2008年WHO《针灸临床研究指南》颁布,90%以上的穴位采用中国标准;2011年《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名录,《中国针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世界范围内传承、保护和利用中医药起到积极作用;2018年,传统医药(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实现了中医疾病分类与诊断走向世界的历史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医药卫生工作的重大科学决策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措施,得到政府各部门、各省市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形成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自觉行动。如国家有关部门协同出台“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等指导意见,部分省市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战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战略等,这些既是中医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当前民众健康需求与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如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与防病治病能力有待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研究平台与中医药知识普及亟待加强,中医药养生康复的优势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因此,对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发挥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的作用,我还有四点建议:

首先,必须强化人人是维护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切实从被动治病向主动维护健康转变,全面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与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形成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的发展格局。

其次,大力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推进中医药法落实,依法保障中医药在服务民众健康中全面发展,形成了解中医、享受中医、发展中医的社会风尚。

第三,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机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推进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利用,全面提高防病治病与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中医药知识普及传播,为民众健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服务。

第四,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体现中医全科优势、科学与人文融合、面向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着力解决中医药优势人才资源不足与基层人才短缺的现状,为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系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中医药事业 传承创新 政协委员 曹洪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