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打造世界级“数字湾区” 浙江的底气何在?
发展湾区经济,是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那么,浙江湾区经济发展什么?
资料图
当数字经济成为浙江省委“一号工程”后,这个答案变得清晰——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着力打造世界级“数字湾区”。这也是浙江规划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的重要内容和战略选择。
建设“数字湾区”的时代背景
世界级大湾区是依托众多海港和城市群所形成的经济人口密集、现代化水平高的沿海区域,是全球高端要素竞争和催生新工业革命的主战场,是全球经济增长和技术产业创新的主引擎。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催生了世界级大湾区的产业变革,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伴随着新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数字湾区开始成为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建设“数字湾区”是我省落实
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具体行动
当前,全球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把实施网络强国、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为国家重大战略。
浙江“大湾区”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布局的主导区域,是撬动长三角深化改革和开放的一个杠杆,更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浙江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建设“数字湾区”,打通信息“大通脉”,以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的创新发展,培育湾区经济发展新动能,势在必行。
加快建设“数字湾区”是浙江推动
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十九大之后,党中央明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改变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落实到推进“大湾区”建设上,就是要通过新经济、新动能、新发展,来体现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不是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大拆、大建、大开发。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以信息化驱动的数字经济,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创新发展,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路径。
加快建设“数字湾区”,对于浙江推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来说,是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志在必得。
加快建设“数字湾区”是实现
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纵观全球,沿海湾区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也是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
浙江“大湾区”建设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握时代大局,站在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做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选择。
根据世界湾区经济发展经验,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型的创新体系、深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共建金融核心圈和优质生活圈,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抢抓5G机遇,加快建设“数字湾区”,优化数字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促进产业、民生和政务服务等各领域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是推进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谋划建设“数字湾区”得天独厚
浙江大湾区以杭州湾区为核心,联动台州湾、三门湾、象山湾、乐清湾等湾区,包括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八市,区位优势突出,人才要素集聚,产业和空间资源厚实,数字经济全国领先,完全具备成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的潜质,已经成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新兴产业崛起,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在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双轮驱动下,浙江大湾区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以大湾区为核心发展区域的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增速位居第一,高达28.8%和31.6%,已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在“旧力渐弱,新力将强”的交替期,大湾区各项质量效益指标不断提升,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92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2.2万元/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1%、分别同比增长8.7%、6.2%、3%,持续呈现向好态势。
数字经济引领,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
大湾区作为浙江发展数字经济的主阵地,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蚂蚁金服、网易等知名世界级数字经济企业,高科技企业云集;制造业的智能化、商务贸易的网络化、金融业的流量化、社会服务的移动化、生活消费的共享化等风起云涌。
尤其是杭州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城市和最便捷的“无现金城市”,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98%出租车、5000余辆公交车都支持移动支付,被誉为“世界电商之都”和“移动支付之城”。杭州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CNNIC国家域名服务平台浙江节点正式上线,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宽带普及率在全国率先实现100%双突破。
高端人才集聚,创业创新活力迸发
大湾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家。
从创新投入看,2017年大湾区研发经费(R&D)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1%上升到2.4%,明显高于全国2.1%的比重;
从创新产出看,2017年大湾区专利申请总量为328476件,专利授权总量为18580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651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2件,为全国9.8件的2倍多;
从创新主体看,2017年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达11.78%,居全国第一位,“创业创新来浙江”已成共识。
体制机制创新,民营经济再焕活力
经济新常态下,曾经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在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占得先发优势的浙江,又一次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风口,以“最多跑一次”为代表,把国家的“放管服”落实到了地方各级政府服务流程优化和业务重构,积极打造“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成为了这种改革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的深化,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在系列改革的推动下,大湾区已经成为全国“管制最少、门槛最低、服务最好”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再焕活力,平均10个人就有1户市场主体,千人拥有企业34.7户,比全国多出12.8户,大湾区企业在“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据五分之一席位。
海港优势明显,港口智慧转型加速
空港、海港、陆港、网港“四港”协同,形成了浙江湾区经济区别其他湾区发展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港口,目前浙江海洋港口初步形成以宽带网络、视频专网、数据中心、主机服务等为核心港口信息基础设施,充分满足了港口生产的全天候运营需要。
浙江海洋港口信息化在生产作业管理、多式联运、口岸一体化、信息互联互通等关键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全省海洋港口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舟山积极推进集“船、港、货”物流信息于一体的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江海联运物流信息有效衔接和共享。
宁波打造行业领先的“智慧航运”综合服务平台,发布海上丝路贸易指数,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风向标”,标志着我省在国际航运及港口生态圈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不断显现。
顺势而为推进“数字湾区”建设
构筑湾区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体系
牢牢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突破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存储芯片等数字经济领域前沿技术组织重大科技攻关与产业培育,将浙江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未来信息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之江实验室、达摩院、西湖高等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建设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技术策源地和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进一步落实“1+N”工业互联网建设计划,通过分地区、分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优化升级。
加快推动分享经济、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在“大湾区”的持续创新和大规模拓展。深化大湾区滨海经济、港口经济、都市经济的协同创新和分享经济模式,努力建设湾区数字经济创新大走廊。
推进湾区区域治理和服务数字化
围绕大湾区城市群区域治理的协同化,完善一体化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形成普惠、智能、统一的区域治理体系。
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和浙江政务服务网,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大湾区”率先推进社保、医疗、养老、纳税、信用等领域的“一号”管理和资源共享,实现“一号一窗一网”。
创新“互联网+”民生服务,通过共享经济等模式解决停车难、垃圾分类、厕所革命、个人信息安全等民生实事,着力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推进“大湾区”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探索以人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打造“健康中国”湾区样本。
加速湾区交通体系智能化升级
整合各领域交通系统信息资源,建设集交通管理、公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湾区”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各领域动态实时监控与应急指挥,并为社会公众提供跨区域、全过程的一站式交通出行信息服务。
推广“互联网+”交通,加快电子乘车码应用普及,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基于互联网开展综合交通出行服务产品的创新应用。推动交通一卡通在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等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大湾区”跨市域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深化“城市大脑”在智慧交通领域应用示范,积极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和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智慧出行”示范区。
提升湾区生态环境治理智慧化水平
推进湾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智能化,积极推广以水资源监测、污染源监测、能耗监测和环境监管等为重点的智慧生态管理模式,促进湾区城市群低碳化、绿色化发展。
加快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湾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动态监测和防控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加大对重点污染源和重点用能单位的在线监测力度,提升大气、水、土壤、生态领域环境污染治理和处置能力,以智慧治理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治水、治气、治土和“美丽湾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构建湾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
深化杭州、宁波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全球电子商务发达城市构建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
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商品、技术和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商平台,努力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推广移动支付,加快“移动支付湾区”建设,积极向海外输出技术和商业模式,引领湾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新零售等商业模式,培育一批新零售标杆城市和示范企业,逐步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内新零售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打造以数字人才为标志的现代湾区
积极实施数字人才强湾战略,依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海鸥计划”等人才支持计划,加大数字经济重点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力度。
加快建设吸引世界高端人才机制,引进大院名校,增加湾区人才储备。实施湾区数字人才培育计划,充分利用好浙江现有的大学,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科专业建设和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校企联合培养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紧缺技能人才。
进一步加强对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海归系为代表的浙江创业创新“新四军”的人才培育和创新支持,全面支撑“数字湾区”建设。积极推进大湾区数字经济人才国际化进程,推动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抢先布局湾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优化提升宽带基础设施,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提升杭州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和宁波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全面支撑国际互联网访问需求,助推大湾区国际化水平提升。
加大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在大湾区城乡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力度,广泛部署传感器等各类智能感知终端,构筑遍布泛在感知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络。统筹兼顾各类发展要素,合理布局一批高等级绿色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
积极推进湾区5G、量子通信、无人机配送、动态无线充电等重大新技术新装备测试验证工作,在大湾区率先形成适度超前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格局。
强化湾区网络安全保障
在大湾区网络空间关键节点、重要信息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部署网络安全监测设备,构建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主动被动融合的立体化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加强能源、交通、金融、供水、供电、供气等重点行业领域信息系统和安全防护措施的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强化技术防范,切实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能力。
加紧对物联网、云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尖端领域安全技术和产品进行自主开发和应用,提升网络安全技术和产业实力。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
兰建平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湾区 经济 数字 建设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