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交3元可领30万元大病互助金?网络“互助计划”靠谱吗

2018年07月06日 10:46 |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每人3元即可领取30万元大病互助金权益?

网络“互助计划”靠谱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晨阳

现有“互助计划”经营主体没有纳入保险监管范畴,部分经营主体的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

,且个人信息保密机制不完善,容易引发会员纠纷,蕴含一定潜在风险

近日,不少人看到一些网络筹款献爱心的“互助计划”,有的来自朋友圈转发,有的是接收到类似的短信,内容大致如此:“请领取您

的爱心奖励30万元大病互助权益”,点击进入后出现“每人3元即可领取30万元大病互助金权益,并可为本人、爱人、孩子、父母等一并领取

”,付款成功后平台继续提醒,想要获得30万元互助金权益,需要再充值一定金额到账户中……

其实,这类消息涉嫌以低门槛诱导消费者加入会员领取“30万元互助金”,实则需要连续付费。很多参与互助的会员不禁要问,加入网

络互助是否等于购买大病保险?“互助计划”符合相关规定吗?平台的风险控制又将如何把握?

“互助计划”非保险

网络互助平台推出的产品称为“互助计划”,一般是以较低的费用吸引人们加入,成为“互助计划”的会员。如果会员发生“互助计划

”包含的情况时,其他会员均摊费用,会员数量越多,分摊金额越低的一种相互帮助计划。据记者了解,由于很多网络互助平台推出的“互

助计划”产品包括白血病、糖尿病等大病互助,还有针对孝顺老人、保护儿童等的各种互助项目,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大病保险产品。不仅如

此,部分“互助计划”经营主体甚至直接借保险尤其是借相互保险名义进行公开宣传、销售,诱骗消费者。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互助计划”不是保险产品,网络互助平台与相互保险社也有着本质区别。而且所谓“互助计划”目前没有看到

较清晰的盈利模式,可以说游离在监管之外,未来走向存在不确定性。

早在2015年,原中国保监会就曾多次公开强调,现有“互助计划”经营主体没有纳入保险监管范畴,部分经营主体的业务模式存在不可

持续性,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且个人信息保密机制不完善,容易引发会员纠纷,蕴含一定潜在风险。

相互保险是国际上主要的保险组织形式之一,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

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

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该类组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以互助合作方式为其会员提供保险服务,并不以营利为目的。2016

年6月份,原中国保监会首批3家相互保险社正式筹建,包括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和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

风险控制成行业痛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网络互助平台已有上百家,其中成立较早的几家大型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已经超过千万。以水滴公司为例,自

2016年4月成立,布局了水滴互助、水滴筹、水滴保多项业务。2017年8月份,其获得了腾讯、蓝驰创投、高榕资本、IDG资本、创新工场、美

团点评、彤程公益基金会等知名机构的A轮1.6亿元融资。2018年4月份,水滴筹、水滴互助CEO沈鹏公开表示,按照公司最新业务数据统计,

独立付费用户超过1亿人,注册用户数超过3.6亿人。

与此同时,也有众多同类平台纷纷倒下。仅去年初,先是同心互助宣布停止互助计划,接着八方互助宣布暂停互助计划,全民保镖宣布

解散平台,终止全部互助计划。“伴随着新兴行业界定不明、监管空窗及平台参差不齐等问题,整个行业正在摸索中前进。”有市场分析人

士指出。

学界对网络互助的发展也是持谨慎态度,特别对其风险控制方面更是提出质疑。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表示,按照疾病发生

率测算,网络互助平台的分摊远不只眼下的费用,但目前网络互助平台不仅没有针对相关的承诺安排社会公众可以信任的兑现机制,同时向

社会不特定群体做出的承诺存在明显技术障碍,使之难以兑现。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直指互助计划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无法避免如造假

骗钱、逆向选择等风险,参加人员未来很难得到保障。

不过,沈鹏则认为,每个平台的运营方式和运营能力是有差别的。他坦言:“水滴互助和水滴筹都不赚钱,水滴互助也不是保险,而是

用户之间互帮互助的社群,很多参与者是买不起保险以及没有社保的人,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有病可医的资金,且没有社群费用。”风控方面

,沈鹏回应称,水滴公司有200多名专门做病情核实的全职员工,还有覆盖全国的1.2万名志愿者以及多家做核保理赔的合作方来进行三重审

核风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份某网络互助平台要求老会员将预存的互助金额从9元提高到49元,如果会员不充值,便默认退出,根本原因便

是平台没能有效控制赔付风险。按照该平台当时来自超过100万会员、共290万元的预付费计算,承诺最高救助金30万元,实际上只够救助9个

人。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网络互助平台用低廉价格吸引大批用户,想要通过规模效应做到高保障,实则每人30万元的赔

付金,每年只需交几十元,这不符合保险精算规律。另一方面,来自用户的预付费资金,没有受到明确监管,未来会员能否真正获得保障并

不清楚”。

前景尚存不确定性

据了解,网络互助平台一般要求加入的互助者预付一定的金额来维持会员资格,且每次都要对求助项目均摊费用,可是多数平台是没有

能力做到精准计算,以确保会员费和互助金在合理的比例范围之内,风险的确不容忽视。众托帮总裁助理吴岩认为,网络互助只能是公益,

商业模式需要依靠平台的增值服务。比如吸引用户购买升级版“百万抗癌计划”“名医直通车”等产品。

如今,不乏互助平台想要通过与相互保险社合作,来提升自身影响力。据悉,今年1月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与夸克联盟互助平台宣布达成

战略合作,随后,夸克联盟推出了国内第一份相互保险“少儿重疾医疗互助保险”。一时间,互助平台期待“牵手”相互保险社走向合规化

成为热议。不过,有保险专家表示,合法的相互保险社是保险机构的形式之一,由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其偿付能力和公平性由一套复杂且透

明的监管体系以及相关资产配置机制和决策制衡机制保证。而网络互助平台不具备这些特征,尽管能作为相互保险产品的销售平台,但不意

味着互助平台自己的业务就因此合规。

可以看到,无论是主张网络互助平台能够实现盈利,还是坚持互助平台只能是公益,商业模式要依靠增值服务,抑或是希望通过与相互

保险社合作间接转为保险中介等路径,其前景都还存在不确定性。甚至针对一些互助平台究竟是金融创新还是非法集资,目前都还需要观望

,监管层也是频频发声提醒。

今年4月份,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提示》公告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平台虚构保险产品或保

险项目,或承诺高额回报引诱消费者出资,或冒用保险机构名义伪造保单,往往涉嫌非法集资。提醒消费者购买互联网产品时,务必要谨慎

小心,避免落入骗局或非法集资陷阱。据悉,这已是进入2018年以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第二份与互联网保险相关的风险提示。

李晨阳

编辑:曾珂

关键词:交3元可领30万元大病互助金 网络“互助计划”靠谱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