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减负”不是一道简单减法题

2018年07月09日 10:55 | 作者:王卓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话题,由来已久。最早的教育部相关文件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这也说明,大家对“减负”有共识,有态度。但减了几十年,依然在减,为什么?

首先说明,这不是一道简单的减法题,是一道随着时间不断演变,需要花时间、花精力、花多方智慧能量的系统性难题。

7月6日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把主题定在“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上,政协委员们也正是要利用议政发声的机会,为解题提供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

客观来讲,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付出在全世界都可称得上领先,学生“负担重”有历史,也有正面效应。但这道题之难,在于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了越来越多乱象: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不安全不合法不合规的机构丛生;超纲教学制造恐慌心理;校外培训机构与公立学校搭建利益链条等。“负担重”也已不单单是个教育问题。

正如各位委员在会上表达的那样,这道题之难,更在于背景复杂:高考和升学制度相对固定、教育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现代就业和竞争压力。每个条件都有突破口,但每个突破口背后又有着漫长线索。

如何抽丝剥茧,从背景出发,为“解决”提供一些思路?而不是简单理解为减学校负担,减学生负担,减家长负担?

C20180707003-zx3

俞敏洪委员发言 人民政协报记者 贾宁摄

其中一个关键词是“改革”,袁贵仁、白清元、俞敏洪等多位委员都提到,解决学生课外负担重,根本在改革。扭住高考改革这个“牛鼻子”,持续用力将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地落实,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挥棒”出现了方向转变,才能在实践中引导观念变化、行动转向,“减负”才真正成为可能。

教育资源的供给均衡,是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温雪琼委员看来,负担重其实

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所致。城市与农村、城市之间、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和公平了,才能避免教育资源“寻租”,家长也就不必因为怕落后的恐慌,盲目为孩子加上重重砝码。

问题的另外一个重大背景,是文化影响。国人重视教育无可厚非,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很多观念和看法也应有传承下的更新。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反思,对于现代教育规律的理解,对于未来格局的判断,是每一个家长应该努力学习和具备的能力。而不是简单要求孩子“自己没做到就要让孩子做到”、“什么差就要补什么”。

教育是百年大计,“减负”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唯有踏踏实实,从里到表,从制度到行动,从供给到需求,尊重规律,顺应发展,开放创新,才能真正结结实实提升教育质量。而也只有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能量增强,“减负”才不再是一个需要刻意拿出来的,披着“减法题”外衣的跨越历史纵轴的困境难题。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减负 教育 简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