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夏季养生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8年07月11日 10:12 |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到: 

1123109002_15312733462281n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那么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又该如何养生防病呢?

夏季养生“两大法宝”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就是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既然夏天气候这么炎热潮湿,按照中医理论,应当“热者寒之”,“湿者燥之”。因此,夏季养生的两大法宝首先在于“清生活”,其次在于“防湿邪”。

●清生活

第一是思想清静,盛夏酷暑难耐,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让自己的思绪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脾气火暴,以防止心火内生。保持清淡的心态,则平和宁静,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进一步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二是饮食清淡,炎热的夏季人体阳气向外向上发越,内在的脏腑则会阳气相对不足,脾胃消化机能相对则会减弱,因此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肥甘厚味及辛辣之物。最好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流食、半流食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此外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

第三是居室清凉,适当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保持室内的适当湿度,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防湿邪

夏季气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湿。在中医理论中,湿为长夏之主气,夏季炎热多雨,因而空气中湿度大,加之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不仅如此,湿邪亦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伤,则可能导致脾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和水湿,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胃升降失常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湿性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

因此,夏天多雨季节要保持居室通风干燥,衣被潮湿应注意晾晒。饮食不宜太过油腻,或过食生冷,防止脾胃运化不足导致内湿生成,此外还可以适当进食扁豆、薏仁粥等化湿类食物。

夏季应注意防病

●感冒腹泻须防范

夏季感冒大多是由感受暑热,或饮食贪凉引起,因此,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在夏季很常见。这是因为夏天人体消耗较大,脾胃负担加大,以便从食物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同时,人们大量进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雨季湿邪很重,容易碍脾,因此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现为不思饮食、乏力,严重的还会腹泻。因此,夏日里不宜暴饮暴食,尤其是冷饮瓜果要适量,此外可适当吃些姜,对振奋脾气有帮助,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也是很有道理的。

●冬病夏治疗痼疾

冬病夏治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治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证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夏治”是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罗慧

编辑:赵彦

关键词:夏季养生 注意事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