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聚焦三年决胜开局:大调整、真改革

2018年07月26日 10:25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分享到: 

“良好开局。”对于十九大之后第一年度经济“期中考试”成绩,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作出评价。

2153099

资料图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上半年增速6.8%。其中,一季度6.8%、二季度6.7%,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中高速区间。同时,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低于5%,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另有多项指标显示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我国宏观经济的稳中向好势态稳固。

与此同时,近两个月消费、投资等增速下降,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摩擦持续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也日益加深。采访中,对于中国经济下一步走势,多位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一方面,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内部真改革、外部硬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各方面勠力同心进一步巩固和优化基本面。

针对下一步宏观调控工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本刊记者说,“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性特点来看,增长的速度可以放慢,但调整转型的速度还需要加快。”

刘元春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在他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偏紧是肯定的,但重头戏在于改革。“最重要的是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大胆推进一系列深层次改革,为中国经济祛除沉疴、完成调整转型,实现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刀刃向内”攻坚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具体分析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的表现:

一是结构优化升级。

从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今年上半年达到了54.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提升,今年上半年是60.5%,说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在继续巩固;

从需求看,经济增长格局中,内需是决定力量,内需里消费又是顶梁柱。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

二是动能加快转换。

从新供给来看,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都比较快,分别增长11.6%、9.2%和8.7%,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

从新需求、新消费来看,旅游、健康、养老、教育、文化增长比较快,实物消费里升级类的商品增长也比较快,像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都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

三是质量效益提升。

从质量来看,上半年清洁能源消费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同比下降3.2%,降幅要高于3.0%的预期目标;

从效益来看,上半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5%,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利润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万亿元,增长10.6%。

下一步,要巩固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态,刘元春表示,需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比如,目前强监管下,流动性下降,部分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确实面临资金压力。但从目前政府举措来看,并无因“迁就旧的体制机制而被迫调整宏观政策,将去杠杆演化为加杠杆”的迹象,而是通过放管服改革和政策精准微调来定向纾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压力。

“要从根本上破解诸如不对称效应等不利于高质量发展的障碍,还是要靠深层次改革,从根源上纠正体制机制不平衡不充分境况。”刘元春说。

采访中,张燕生谈及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内需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中国经济未来将更多依赖内需是大势所趋,但基建投资峰值已过,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也可能已到峰顶,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弱。“这就需要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和市场营商环境等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来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尤其是激发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投资潜能。”

而且,在张燕生看来,经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决定了优化营商环境绝不能简单停留在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传统“放管服”模式层面,一定要重视政府职能改革,推动体制机制法治化、市场化、规范化,形成灵活、弹性、可预期的现代化经济制度体系。“真正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禁止皆可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总结多位受访专家的观点,推进深层次改革破解不平衡不充分体制机制难题,最为关键的不外乎加快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实现职能转变和财税体制改革。

一方面,改变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加快完成政府从投资型、监管型政府向服务型、法治型政府转变,建立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

另一方面,实现央地关系重构,改革财税体制,避免地方政府在财权、事权不对等的情况下利用软约束进行信用扩张来弥补支出缺口。此外,还需要完善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治理,强化监管为主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加强相关领域立法、执法等。

消费投资趋缓背后的玄机

“基于底线思维,我们需要警惕‘黑天鹅’‘灰犀牛’,但在实际工作中应对风险挑战,也不能自己吓自己。”刘元春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尽管受国内外因素综合影响,当前经济确实面临下行压力,需求端也确有疲软迹象,但实际运行情况要好于数据表现。“无论是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企业利润、政府收入,还是工业产能利用率、失业率等诸多指标均合理平稳运行。”

从消费来看,担忧主要源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下降,尤其是5、6月份增速分别为8.5%、9.0%,处于历史低位。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既有短期政策因素,也有金融政策调整因素,还有趋势性结构变化因素,具体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近期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居民消费信心有所回落;

二是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因等待车价下降,潜在购买者近几个月延迟支付;

三是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存在一定的支出挤压效应;

四是消费持续升级、结构转变,快速增长的服务性消费,在实物消费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得不到反映。

一般来说,观察消费数据的指标有三类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GDP口径的最终消费支出。这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慢的确能够反映消费景气变化,也一度成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种惯性思维,但实际上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更合理的消费观察指标。

“目前整体消费情况要好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显示。”刘元春分析说,从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来看,无论是同比名义增长(8.8%),还是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其增速都快于去年同期。

为此,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董礼华总结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与上年同期相比,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上升14.2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表明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对于投资增速下降的担忧,实际上在两年前也曾出现,只不过今昔焦点不同:201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至2.8%,今年上半年回升至8.4%,并且制造业投资也连续三个月上扬。与之相反,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3%,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达13.8个百分点,拉低整体投资增速约两个百分点。

在刘元春看来,在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说明中央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角度加强PPP等项目合规性校验落实有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关。“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调整,强化了地方政府风险意识,主动调整和优化地方投资布局已呈普遍趋势。”

对于投资情形,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巡视员赵培亚表示,上半年以下几个关键投资领域的优异表现更值得关注:

一是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8.5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6.1%;

二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35.4%,对服务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已达4%;

三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加快,增长13.1%,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6.3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提高至17%,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0.9%;

四是与消费升级相关领域投资增长态势良好,教育投资增长11.2%,卫生投资增长13.8%,体育投资增长16.3%,娱乐业投资增长61.1%,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增长43.4%;

五是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各月增速均高于全部投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8.9%,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1.5%。

向硬骨头领域持续改革发力

基于这些大背景,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日公开表达了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硬道理”: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空间广阔,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新动能不断成长。“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事实上,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绝非“自说自话”,外国投资者正在通过加速“进场”用脚投票中国经济。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9591家,同比增长96.6%。此外,据外媒汇总中央结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数据显示,外国投资者目前持有的中国债券超过1.55万亿元,为2014年有历史数据以来的新高。在股票市场,今年上半年,境外资金净流入中国股票市场1313亿元,其中沪港通、深港通北上资金流入加速,4、5、6月份分别净流入387亿、508亿、285亿元,均远高于去年同期。

刘元春认为,当前无论供给端和需求端如何变化,我国宏观经济真正的焦点在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攻坚战已拉开帷幕并形成了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也全面打响,正在向硬骨头领域持续发力,中国社会经济大调整、大改革、大发展正在全方位进入历史性关键期。

这在结构性去杠杆,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表现尤为突出。今年上半年,大量低质量PPP或“明股实债”的假PPP项目被清退,大量不合规不合法的P2P网贷平台也被清退出市场,一些机构野蛮扩张行为收敛,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

与此同时,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主动与否、攻坚快慢也是导致各地实际发展出现分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先转先主动,后转后主动,不转不主动,并且全面被动。”张燕生举例说,东部地区的上海、广东、浙江明显转得早,如今经济结构、企业利润、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明显表现更好,中部地区的武汉周边、安徽、郑州周边,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明显走在前列。

目前来看,山东、江苏等地也已经意识到非转不可,且正奋起直追。“产业结构不优,新动能成长不快,发展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拉低了山东的区域竞争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陷入了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尴尬境地。”今年2月末,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的一番直言,不但警醒山东而且触动全国,“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已是“心头之痛”,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向高质量发展进军。

“这些都是大调整、真改革在落实上的直观表现。”刘元春提醒,在改革调整关键期,所有的经济主体都面临来自改革调整、结构调整、政策调整、体系调整带来的冲击和考验,之前隐藏的一些短板、问题会在一系列改革调整中逐渐暴露、破解,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也可能有所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内部真改革与外部硬摩擦的双重叠加态势明显迥异于此前几年。在受访专家们看来,这对经济主体而言是不同以往的考验:一方面,真改革必然要排雷、挤泡沫,意味着宏观经济偏紧;另一方面,以国际贸易纠纷为代表的硬摩擦对市场信心持续加压。

尽管政策工具丰富、调控空间宽广,但在当前中国发展关键期,“不能饮鸩止渴,不能贻误转型攻坚战机,别指望敲锣打鼓轻松取胜。一定要正确认识当下的经济下行,以及一些风险的释放”。刘元春讲到,只要确保坚守住底线,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就应该大胆坚定推进一系列实质性、深层次改革。

“也只有真正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利用好当前深层次改革调整关键期,才能为未来整个国家运转机制的畅通,国民经济的中长期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刘元春强调。

此外,受访专家们讲到,大的调整也意味着大的风险,特别是面对当前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更需特别小心谨慎,要加强政策出台的分析调研和压力测试,提前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准备。(记者 宫超)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投资 增长 消费 改革 经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