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美丽库布其 美丽库布其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沙漠腹地也能绿意盎然

2018年08月07日 09:29 | 作者:王天奡 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

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一景

头伏10天还没有结束,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就连降了三场喜雨。气象部门数据显示,这三次的降雨量达100多毫米,超过了30年前一年的降水量的总和。“沙漠下雨就是下油,就是下财富。这充分说明,库布其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天气已经成为常态,这是沙漠变成绿水青山的最好例证。”

7月24日,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带着这份欣喜,从北京赶回库布其。前一天晚上,他拿到了一份由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杨文斌和来自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多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亿利库布其三十年治沙成果报告》做出的最终评定。报告从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多个维度总结了亿利库布其治沙成就,指出库布其沙漠综合治理910万亩,创造了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使10.2万沙区民众受益。

“这个区域是库布其沙漠最后治理的一块,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王文彪曾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年间,他撰写提案、参与调研,积极推动着库布其乃至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态治理,向全国更向全世界推介出绿富同兴的库布其模式。

近日,他再次带领记者走进位于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最西部的沙漠生态修复区。非常惊讶———在沙漠腹地一片水草丰美,看到了水鸟飞舞,听到了蛙声一片,呈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绿意盎然大森林”的美好景象。

王文彪说,亿利资源集团在内蒙古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坚持治沙30年,一直有人关心三个问题:第一,作为企业,为什么要治沙?第二,这么多投资,钱从哪里来?第三,企业是逐利的,治沙利从何出?

“今天我想说说掏心窝子的话。我出生在沙漠边上的村庄,‘根在杭锦旗,魂在库布其’。童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就是饥饿和沙尘暴。在我印象中,瘦弱的母亲想尽各种办法让我们兄弟三人填饱肚子,但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饿得走不动,书包都背不动;吃饭睡觉都是沙子。”

杭锦旗库布其在上世纪80年代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人均收入只有两三百元。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穷”,王文彪说,人都是有情怀的。而他的话里话外,体现着一种家国情怀。

“我对沙漠理念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我总是把沙漠当做一种财富,我把沙漠的问题看做机遇。库布其是沙漠,也是我的家园,我就想尽我所能去改变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园。再后来,我们把家门口的沙漠治理好,又走进祖国西部的几大沙漠,努力让祖国大地的沙漠越来越少,绿洲越来越多。”

王文彪和那座沙海子里老盐场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1988年,他到杭锦旗盐场当场长后,第一个场长令就是“5块钱治沙”,从每吨盐的收益中拿出5块钱种树,这是为了遏制风沙吞噬企业盐湖,保住企业饭碗。后来修穿沙公路,也是为了生存,不修路产品就运不出去,修了路才掀开了沙漠神秘的面纱。

治沙的钱从哪里来?

从“5块钱治沙”开始,亿利逐渐形成了“公益与产业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30年来,亿利公益性投资33亿元,产业性投资380亿元,政府投资7900万元。“回头看,第一个十年是纯输血,就是从亿利的主业每年拿出10%到20%来进行治沙;第二个十年是输血+造血;后十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完全是造血,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30年,当年的王场长白了少年头,当年的库布其出现了绿洲。三代治沙人把风沙变成了风景,黄沙变成了黄金。引用库布其移民新村道图嘎查67岁老支书陈宁布的一句话:“现在在库布其,只要你肯干,遍地都是钱。”

30年,33亿元,王文彪看到了“绿水青山”的回报,也看到了“金山银山”的回报。亿利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形成了“1+6”立体循环生态产业体系———绿化了一座沙漠,培育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大产业。现在亿利每年沙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主要来自医药、旅游、光伏、工业、肥料、饲料等,利润约8%至10%。带动沙区10多万农牧户脱贫,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直接脱贫3.6万人。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沙漠 库布 亿利 生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