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张洪春:脚踏实地成就大德仁医

2018年08月08日 09:01 | 作者: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荣誉不会垂青偷奸耍滑之人,只有脚踏实地、勤奋好学、尊崇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加以大胆创新,并勇于担当,从大局着眼,注重细节,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功业。——张洪春人物简介:

张洪春,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C20180808001-zx5

茂林修竹,石径通幽,潺潺细流汇入一池碧水,微风拂过,水中栏杆倒映着盛开的夏莲,恍惚间疑入画中,若不是转角处一位练太极的老伯身着的住院服提醒了记者,眼前的景象还真容易让人忘却这是病患集聚的中日友好医院北院区。

一声轻唤,打断沉思,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爽朗地笑着走来。

比翼齐飞:陪着夫人考硕士

“敦厚、善良,业务水平高,是一位大德良医。”“讲原则、顾大局,政治素质过硬,是一位信得过的好同志。”熟悉张洪春的人都这样说。作为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在这个位子上已干了8年,他不仅以高超的医术让众多患者安然康复,以周道细致的服务获得好评,更以良好的政治素养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信任和肯定。提起他获得的种种荣誉,张洪春竟然有些羞赧地大笑着说,“如果不是当年陪着夫人考硕士,我现在可能在老家成为一名地方老中医呢。”

据张洪春介绍,1980年,他16岁便考入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医疗系本科就读。1985年大学毕业时,他拒绝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留校机会,毅然回到父母身边———圣人孟子的故里邹县(现邹城市),在邹县人民医院当了一名医生,大学期间的恋人、同学李清霞也跟随张洪春回到邹县,被分配到邹县中医院工作,新婚燕尔的小夫妻在邹县生活工作三年后,妻子李清霞决心要考硕士研究生,爱妻心切的张洪春只好奉陪,两个人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88年,俩人双双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李清霞更是以当年北京中医学院最好的成绩被录取,“我也稀里糊涂地考入了北京中医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张洪春说。

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张洪春被分配到中日友好医院任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日友好医院开院不久,急需大量人才,张洪春那一届硕士毕业生被直接分配到中日友好医院工作。虽然是北京中医学院招收的研究生,但跟着学习的导师都是中日友好医院的名医,到中日医院后开始从中医肺脾科,西医呼吸、心脏病、急诊科,再到影像学、心电图等专科进行大轮转,并开始做课题。

师恩深重:高端平台打开宽阔视野

从基层的县医院到先进的中日友好医院工作,张洪春的眼界一下子被打开了,“那时候只是为了陪着夫人考研究生,没想到自己也考上了,读研期间明显感觉到和基层的不同,平台不一样,身边读书学习与科研的氛围,服务范围也不一样,如果在县里,现在肯定也是个地方老中医,但是恩师带给我不一样的视野,开阔了我的眼界。”谈起自己的几位恩师,张洪春语气中充满感恩与敬重。

张洪春的导师、国医大师晁恩祥时任中日友好医院第一任中医处处长。晁老曾是北京中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1956年至1962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就读,毕业后回到内蒙古,任内蒙古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创办中日友好医院时,被选调到北京。

中日友好医院建立初期的定位是中西医结合为特色,因此,中日友好医院的办院方针一直是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现代化的综合医院,除了晁老以外,中日友好医院还有几位老中医,都是德高望重的名家。一位是焦树德先生,擅长类风湿性关节炎、呼吸病、心脏病;一位是印会河先生,擅长内科杂症;一位是许润三国医大师,擅长中医妇科,专治不孕不育。“许润三国医大师今年92岁高龄,人们称他为‘送子观音’。”张洪春介绍说,焦树德先生主要诊治风湿性关节炎,他最典型的成就是研发了中药新药“尪痹冲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焦老把自己研制的很多方子无偿交给医院和学会,后转让给第三方制药厂,如“尪痹康复冲剂”等,上市后造福很多人。老中医印会河先生,曾任中日友好医院第一任中医副院长,是从东直门医院选调过来的,专门诊治疑难杂症。

年轻的张洪春,风雨不误地跟着这些老中医出诊、抄方、记录,业余时间仔细研读并揣摸这些药方,日积月累,光誊写的方子就积累了一大摞。“现在讲究循证医学,与国际接轨,那时所有的科研都是从临床经验获得,名老中医们病案多,他们的临床经验非常难能可贵。”张洪春认为恩师们的诊病理念和治疗方法让自己学会跳出传统思维,在传承的基础上学会有所创新。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肝炎发病率位居全球前列,也曾是乙肝大国,乙肝严重后转为肝硬化,导致肝腹水。张洪春说,印会河教授在治疗肝腹水时有个最重要的观点叫“开肺气、利三焦”,传统的中医治疗肝腹水一般会采用利尿、利水来治疗,但印老独辟蹊径,为此法命名为“提壶揭盖”,他认为肝腹水是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不好相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宣肺气、利三焦类药,如冬花、桔梗,肺气不宣了,水自然就下去了。“印老和焦老都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学徒出身,当时西医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高等院校,主要是师承,这也是为什么中医有分门分派的原因,传承老师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再向前发展,在某个问题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有他独特的见解,这就是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的王永炎就是师承方面的大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中风病人常常因为大便干、神志不清、喉中痰声隆隆前来就诊。王永炎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名老中医董建华的高徒,他在师承董老的经验基础上,在治疗中风领域发明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及治疗方法应对这些病症。他认为是痰热腑实、浊毒损及脑脉导致,需化痰通腑泄热,他的发明创造成果可喜,经后期逐渐完善,形成体系,并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中医中风病学科也得已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人豪爽、敦厚、有担当的特性在张洪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勤奋好学、脚踏实地、乐于助人,恩师晁老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很多事务性的工作也逐渐增长并锻炼了他除业务以外的工作能力。

1988年,张洪春开始跟着晁老,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交流与组织建设的联络与协调,当时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几乎是一个省一位,全国一共30多位,路志正、焦树德、张学文、张镜人、步玉如等,这些都是大家,他们开会时,张洪春记录,这些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以及对学科未来发展的见解影响了张洪春,也培养了张洪春的整体观。从学会秘书、副秘书长、委员到常委,张洪春一路走来,脚踏实地,2010年,时任科研处处长的张洪春被调任“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办主任”一职。

边疆医疗:需沉下心来长时间助力

2000年,张洪春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医院中医科干了半年,那时他已是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的副主任医师。青海省大通县是对口帮扶点,条件非常艰苦。“那里的人们为了节约资源,将煎着吃的中药打成粉末冲着喝,为了节省也为了不浪费一分钱。”张洪春颇有些感慨。

那次对口支援,中日友好医院一共去了妇科、儿科、普外、骨科、中医科共五个人。张洪春一行刚到当地第一天,便为一个脾破裂患者实施了手术,为一名产妇做了剖腹产,实施了一例子宫切除术,而这之前,当地医院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张洪春一行的到来不仅为当地患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为他们减少了医疗开支,使医院的病床使用率由不足59%快速提升到满床。

张洪春针对地方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制定治疗处方,手把手培训当地中医科医生,中医科由无人就诊迅速达到人头攒动的状态,很多人都来找北京的张大夫看慢支和哮喘病。经过半年多的帮扶带,青海大通县医院的学科建设基本完善,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后续的帮扶过程中,我把当地医生带到北京学习,加入我们的学术组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张洪春坦言,想要真正解决基层医疗问题,光靠短期义诊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必须沉下心来长时间助力,帮助地方捋顺学科发展,培养一批能留得住的人才。“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边远山区的医疗投入,很多地方的医院硬件设施都建设得不错,需要加大对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这除了国家政策导向外,还需要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加入进来,用爱心和时间陪伴并助力基层医疗人员的成长。”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张洪春 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