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大变迁 见证大变迁

“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2018年08月08日 15:36 | 作者: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若是没有自己一时的大胆决定,徐萍可能会像大多数中学同学那样,在工厂一直干到退休,一样告别弄堂搬进高楼,现在说不定正含饴弄孙,日子也过得优哉游哉。

人生没有假如。快40年了,那段奇遇依旧像发生在昨天。

1980年秋,在上海远东纽扣厂从事质检工作的徐萍懵懵懂懂地加入了一支队伍,不仅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还在共和国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钟的指针拨回一年前。

1979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年,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带着来自法国与日本的模特儿,分别在上海、北京举办了两场时装展示会。舞台上下,来自两个世界的双方彼此都很陌生。特别是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台上的服装和表演太过令人眼花缭乱,是一个不小的震撼。皮尔·卡丹之后,日本和美国的时装表演队相继来到上海进行表演。

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街头的色彩从单一的蓝、灰逐渐变得鲜亮起来,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庐山恋》正在热映,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耳目一新。张瑜在影片中究竟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上海,从来不缺敢为人先者。上海服装公司的领导看了几次时装表演后,随即萌发了也组建一个时装模特队的想法。在向上海纺织局的领导汇报并得到批准后,中国第一个时装表演队成立了。

表演队第一期共计招募到9男12女。他们中有的中学毕业直接进厂当了工人,有的曾经上山下乡,扛过锄头,提过镰刀,遭遇虽各不相同,但都深深地烙着那个年月独特的印记。在保守的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敢对家人细说自己的工作。徐萍便告诉自己的父母,她是“在戏剧学院进修,参加一个培训班”。而且,当时上级领导觉得“模特”是外国的称呼,有点低级趣味,所以就改名叫时装表演演员。

表演队的训练是半脱产式的,队员们一个星期从厂里出来几天专门训练。训练场地在工人文化宫的一间舞蹈教室里,授课老师有来自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教授。在这间四面都是镜子的教室内,老师带着队员们观摩国外的时装表演,从头学习怎么走猫步。

徐萍还记得,第一次上课并不十分顺利。任课老师请队员们把外套脱掉,没想到竟没有一个人肯脱,“大家觉得有伤风化,穿紧身的毛衣像什么样子”。

徐萍当时不到20岁,思想算是比较活跃,在老师的劝说鼓励下,她第一个脱掉了外套。随后,大家互相看看,才慢慢把外套脱掉。“后来老师夸我有勇气,但我知道当时自己内心有多挣扎。”徐萍说。

经历了3个月的艰苦训练后,这些形体课上连棉袄也不肯脱、穿上高跟鞋走路歪歪扭扭的队员们正式出师了。1981年2月9日晚7时30分,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在上海友谊会堂拉开了序幕。尽管再三准备,意外还是发生了:在正式演出的时候,有一件露肩礼服,谁也不肯穿。

“那件衣服其实在现在看来还算是很保守的,它整个裹在身上的,就是一只臂膀露在外面,后面有一根飘带拖在地上。”徐萍回忆,领队把这件衣服安排给性格活泼、思想比较开放的她穿,但就在上台前的最后一刻,徐萍的父母得知情况后直接冲到后台进行阻止,父亲甚至落下了狠话:“今天敢露一肩,明天可露双肩,后天就要露大腿和胸脯了,像话吗?”最后,演出队领导只好想办法用飘带挡住了徐萍的肩,才平息了这场风波,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演出引起很大轰动,褒贬不一,刚刚成立的时装队也险遭灭顶之灾。但这些第一代中国模特身上所呈现的缤纷色彩,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拓展着人们的视野,融化着人们保守的思想。

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3年夏天的一次特殊演出,让这个时装表演队成了万众追捧的焦点。这个时装表演队被荣幸邀请到中南海小礼堂演出了两场,有1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至此,时装表演在中国获得高层的首肯。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时装表演走进中南海。这次演出使得第一代时装表演队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和如今按时计费的模特不同,徐萍他们当时的月收入为45元,参加一场演出的补贴也只有1.5元。舞台下的风言风语,也让这些爱美的年轻姑娘感受到了压力。但是几十年来,每每回忆起那段经历,徐萍总是说“我从来不后悔”。

40年沧海桑田。中国人早已走出千篇一律的“蓝灰海洋”,进入个性化的着装时代,模特也从被人质疑变为广受追捧的职业。徐萍后来下海经商,历经跌宕,时装表演队的点滴仍是她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