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大变迁 见证大变迁

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谷一:岁月留声

2018年08月08日 15:38 | 作者:朱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上世纪80年代,一首首熟悉的经典歌曲,随着盒式磁带的转动,从录音机喇叭里传出来,回响在大街小巷、千家万户,那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盒式磁带作为曾经普遍常见的传播介质,也几乎销声匿迹。然而,在听音乐变得几乎零成本的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迫使我们来不及用心去听,数字取代了人与音乐实体的真实连接,磨灭了人与音乐载体之间的亲密感。此时,忆起那一方小小磁带发出的有温度的声音,格外温暖可贵。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

2018年央视狗年春晚,压轴节目仍然是那首熟悉的《难忘今宵》,当年逾七旬的李谷一怀抱着一只可爱的小狗出现在镜头前,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同台的画面十分温馨。这首《难忘今宵》,自1984年首次亮相春晚舞台以来,已经是几十年来的固定节目。而李谷一的出现,总是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

塑料小盒里的记忆

“我保存下来的磁带不多,主要是自己录的一些专辑。”眼前的李谷一,褪去舞台上的盛装,洗尽铅华,手脚麻利地找出了自己珍藏的磁带。这些小小的盒带,记录了她青春岁月里最美妙的歌声,也见证了几十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变迁。

盒式磁带,上世纪70至90年代流行的音乐存储媒介。而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磁带是流行音乐的启蒙老师。淘磁带,手动倒带都是美好的集体回忆。打开透明塑料壳,取出一盘磁带,翻过A面,按下播放键,听着空白带自动摩擦的声音,等待音乐响起,直到听到戛然而止的那一声弹跳,再换到B面,开启另一段音乐旅程,听音乐的仪式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圆满。

1974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员李谷一调入中央乐团,从1976年开始录制第一首歌曲,到1980年凭借一曲《乡恋》受到更多关注,再到后来几十年间无数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李谷一众多人生华彩篇章仿佛都凝结在眼前的这一个个磁带盒里。

“一开始我唱了许多电影歌曲,但当时电视不发达,录音公司也很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电影制片厂录的比较多。”李谷一回忆,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每周一歌”栏目,她录好的歌曲定期拿到电台播出。

歌声随着广播飞入千家万户,让许多素未谋面的人记住了李谷一这个名字。时隔多年,仍然有当年的歌迷回忆起听她唱歌的情景:“当时正在炒菜,收音机里传出李谷一老师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我听得入神,菜都烧煳了。”

李谷一真正录制自己的专辑,是在1979年。当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音像公司,当时录制专辑的,是走在时代最尖端的那一拨歌手。“像《秋水伊人》、《乡恋》、《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等,都是那时录的。”彼时的李谷一,对抒情歌曲已经颇有自己的理解。

“中央乐团有专门的欣赏室,那儿有很多磁带,还有不少来自国外的黑胶唱片。”时隔多年,李谷一仍然记得那些在中央乐团度过的时光。在那里,她广泛学习西洋音乐、中国民歌的技法,得到了丰富的音乐滋养。

“当时的磁带跟后来的不同,是那种一盘盘类似电影录影带的胶带。”她回忆,播放磁带的机器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匣子,打开以后有两个转盘。中央乐团当时是一个样板团,专家多,资料也丰富,从过去的戏曲、民歌,到国外的歌剧,她每天都在欣赏室听一两个小时,体会着唱歌时该用什么样的情感。

“那时我就想到在歌曲的处理上,唱法上要探索创新。尽量抒情一些、人性化一些,没有那么僵硬或者说死板,融入自己的情感,让歌唱能够感动听众。”李谷一说,在歌唱技法上,她从1976年开始探索创新,第一首比较正式的曲目是电影故事《南海长城》插曲《永远不能忘》,那是在“文革”结束前后。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又唱了电影《黑三角》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那个年代,人们几乎没有听过那样的唱法。这批抒情歌曲一经传播,便受到了许多听众的喜爱。

无法禁止的情感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一首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婉转柔美,含情脉脉,在上世纪70年代末,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国人冰封已久的心灵,也真正让李谷一声名大噪。

但也正是这首《乡恋》,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轩然大波。“那时不让抒情,好像觉得只有高亢嘹亮才是革命的。”李谷一在歌曲中运用的气声、轻声歌唱技法,被视为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文艺情调。靡靡之音、黄色歌曲、亡党亡国、厕所歌曲……这样的批判铺天盖地涌来,李谷一也被批为“黄色歌女”,成为文艺界口诛笔伐的对象。

官方的批判,丝毫没有影响大众对她的喜爱。1981年11月9日,《光明日报》开辟专栏《对李谷一与〈乡恋〉一文的反应》,选登读者来信。一位中学教师在来信中写道:“只准长歌颂雅,不准演员采风,稍一离格,即为异端,这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吗?如果天天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连一首《乡恋》都要打入冷宫,甚至枪毙,恐怕中国歌坛上,就永远只能欣赏‘大海航行靠舵手’了!”

在那个年代,录音机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磁带的价格也相对昂贵。但李谷一在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的以《乡恋》为代表的一批磁带专辑,卖到了500万盒,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可见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一盒小小的磁带缩短了人与音乐、歌迷和歌者的距离,人们与音乐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1983年,随着《乡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这首“黄色歌曲”被彻底解禁。

“人有七情六欲、酸甜苦辣,唱歌也不能用一个味道。”即便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李谷一始终坚持自己的主见:“抒情歌曲就应该唱得比较甜美,更有人情味。技巧要融在情感里面。”

改革开放是为了什么?在李谷一看来,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人们的思想,为了让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各个方面都提高,能欣赏的东西更多。

在时代潮流里成长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世纪之交,盒式磁带风行中国,期间每年的发行量以千万盒计。磁带带来了西方及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为当时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

李谷一记忆中,磁带卖得最好的时候,大概是1978年到1984年。作为中央乐团的歌唱演员,当时她录一首歌,有40块钱的稿费,团里抽三成。电影歌曲价格高些,有400块钱,团里拿七成,歌手拿三成。在现在看来,这个收入不算特别高,但“声音留下来了,作品留下来了,就是经久不息的了”。回忆当年,她也有些许遗憾。当时忙于工作和演出,对录制专辑投入的时间较少,以至于很多歌曲都没有来得及录下来。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听音乐更方便,李谷一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小录音机。改革开放后,港台和国外的流行音乐大量涌入,正是通过这台录音机,李谷一接触到了外来流行音乐。虽然“听得不多,我们的唱法也不一样”,但这些“不一样”,让她领略了音乐世界的多样风格,影响了她后来对各种风格音乐的兼容并包。

磁带因其耐用性和易于复制性,在欧美促进了地下摇滚和朋克音乐的发展,在国内也助力了以崔健、黑豹乐队为代表一批80年代内地乐坛先锋的成长。

1984年,李谷一在主政中国轻音乐团期间,邀请崔健一起合作演出,引发了一些观众的激烈抗议。但李谷一并没有退缩,“艺术流派是多样性的,大家暂时欣赏不了,时间长了肯定就能欣赏了。”李谷一这样和大家解释。

1985年,李谷一赴法国、荷兰等国开办独唱音乐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赴欧洲办音乐会的第一人。当地的华侨华人慕名而来,场场爆满。他们通过广播和电视喜欢上了李谷一的歌声,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现场,希望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音乐。所到之处,不少歌迷纷纷购买她的磁带专辑,想把她的歌声留在身边。

为了满足广大李谷一歌迷的需要,唱片公司重新整理出版了李谷一的磁带专辑,后来又出了CD,再版了黑胶唱片,并转换成数字格式,让歌迷在手机、电脑终端都可以听到她的歌声。传播介质虽然不一样,但歌曲里的情感却穿越时空,打动着一代代人,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李谷一也从来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

2016年,电影《一家老小向前冲》上线,人们惊喜地发现,主题曲《唠嗑歌》竟然有李谷一参与。十几年未出新歌的李谷一,与一群年轻人合作,配上说唱,整首歌朗朗上口,充满娱乐精神,被称为“醒脑神曲”。2018年,她又与“90后”歌坛新秀霍尊合作推出了歌曲《一念花开》,在网络上备受欢迎。

在李谷一看来,几十年中,除了流行音乐介质的变化,歌曲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极大丰富。

“过去人们的想法被框在一个框框里头,走不出来。没有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怎么突破?现在是百花齐放,各种唱法都有。”看着网络上各种歌手群星灿烂,李谷一说,“现在的歌手,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现在我很少听磁带了,因为磁带会掉磁粉,老化了之后,音频也不对了,音质受到损害。”这位人们记忆中伴随着改革开放走来的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者,学会使用手机微信,她还在手机上听音乐、录歌曲、教课,一直走在时代前端。

“人生是有限的,但艺术生涯是无止境的。有能力有本事的话,应该去做更多探索创新。”李谷一说。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