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大变迁 见证大变迁

1993年两会:代表委员吃饭不再缴粮票

2018年08月08日 15:43 | 作者:朱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93年3月下旬,中共十四大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召开,作为两会报道记者,时任《人民政协报》新闻部主任的刘春声异常忙碌,以至于他没有发现,这一次会议期间,代表委员们用餐时不需要再缴纳粮票了。

事实上,在1993年前,就有不少政协委员建言,要适时取消粮票、油票,取消各种票证。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我国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

“但直到政策出台,民间也不乏各种疑虑,大家觉得沿用了近四十年,说取消就能取消吗,担心会不会过段时间又会恢复?”刘春声说,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这种感觉渐渐就没了,“现在出门,比过去方便不知道多少倍,这在四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家里现在珍藏着一些积攒下来的粮票和副食本儿,看着它们,真是陌生而又亲切,似乎很近但又很远,有种光阴似箭、沧海桑田的感觉。”聊起那些年关于粮票的故事,刘春声有许多难忘的记忆。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刘春声祖籍山东武城,在他五岁的时候,举家迁到北京。儿时的记忆总与饥饿有关,在那个食物凭票供应的时代,许多人家里生活困难,吃不饱饭是经常的事儿,偶尔吃一顿大鱼大肉,几乎是孩子们的梦想。

家里几个月攒下一点肉票,便拿去买两毛钱的肉,也就一小条儿,瘦肉用来炒菜,肥肉则用来炼油,因为当时买油也是需要油票的。榨完油的油渣特别香,但油渣也得留着做肉馅或炒菜,只能偷偷地吃上两块。年幼的刘春声每次代表家里去买肉,都要请求多给点肥肉。“肥肉可不能都给你,要不剩下的都是瘦肉,谁要啊?”卖肉的大叔乐呵呵,又极有原则。当时,肥肉远比瘦肉受人们青睐。

1968年,刘春声插队去北京郊区大兴的农村。户口从城市迁到村里,粮票自然也没有了,由村里管口粮。正值青春期,每天干的又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大家吃起饭来一个个如狼似虎,一年的口粮半年就吃光了。大家只好回家要粮票,家长们勒紧裤带,积攒下来一堆粮票,拿到公社换成麦子,再把麦子驮到村里磨成面,才能解决吃饭问题。

那个年月,最抢手的还是全国粮票。每到一个地方,全国粮票得兑换成地方粮票使用。即使有钱,没有粮票,也吃不上饭。

直到有一天,沿用了多年的粮票制度,被全面取消。

“1993年此举虽是大好事,但并非‘惊天动地’。当时随着粮食和物资的丰富,商品渐渐多起来,许多需票证的也已放宽很多。”刘春声表示,这样的决定是水到渠成,所以没感觉当时是多大的新闻。但今天看来,它却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步骤和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