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冒佩华:多维度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2018年08月09日 15:02 | 作者:冒佩华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作者:冒佩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创新发展”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全社会扎扎实实的行动。“创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最终表现为国家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共建的结果。一般来说,国家创新系统是由教育体系、物质支撑体系、成熟的创新文化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建设的完善程度及其协调共建的质量,直接决定这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决定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大小。因此,需要从这些要素入手,致力于构建结构稳定、过程连续、功能强大的国家创新系统,形成强大的国家创新能力。

f44d307589311cd5914629

在以“创新创业 强国富民”为主题的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中,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放飞自制的小飞机。新华社发

1. 关注国家创新能力的源泉,构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

教育是国家创新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源泉。创新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教育。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正相关,从2017年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世界大学排名来看,国家创新指数前15名的国家都有高校位于世界大学前100位之列。可见,创新的关键在于构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不仅要重视高等教育,而且要重视基础教育;不仅要重视学校期间教育,而且要重视社会终身教育;不仅要重视创新知识和能力教育,而且要重视创新实践教育,为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构建个性化、差异化、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

一是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合。高等教育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但这些优势和地位与基础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密不可分。基础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把知识学活,激发创新。无数事实证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形成,其中基础教育阶段是必经过程。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实际工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改变基础教育的传统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f44d307589311cd591462a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着力打造蚁巢创客空间,为大学生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平台服务。图为创业团队在测试家用食品净化设备清洗蔬菜的功能。新华社发

二是重视在校教育和社会终身教育的结合。随着知识革命的不断演进和更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一现实,一方面要求学校期间的学习不仅要学好必要的知识,更要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另一方面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要求。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打破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阶段的界限,使学习过程贯穿一生。

三是重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的结合。新知识、新思想、新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核心,这就需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有关创新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质量。创新知识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人的学习实践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创新实践教育应尽量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在校外建立起实践基地,为创新人才提供实践教育的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为学生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将得到优化和提升。

2. 加强国家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建设,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强大物质支撑体系

财政支持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科研的财政支持不断加强,反映了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强大支撑作用,但与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在其引导下形成与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相匹配的,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支撑体系,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应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总体投入。教育的收益具有明显且积极的外部效应,它使整个社会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受教育者的经济收益。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加大投入,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增加人力资本供给。当今我国财政投入教育的费用已达到国际教育水平的基础线,超过GDP的4%。但与国际上创新能力指数高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这些国家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都维持在GDP的5%及以上水平,因此还需要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资。

应加大政府对创新研发活动的投入。作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核心的知识创新和研发活动,由于具有高风险性、外部性和公共性,应该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如:原创研究与基础研究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投资周期长等特点,私人部门一般不愿投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外溢性以及公益性较强的基础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等,政府有责任担负起重要的投入角色,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使社会回报率最大;对于前瞻性、前沿性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的投入,政府有必要集中资源,组织实施一些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专项,力争短期内取得较大突破。

应充分发挥政府对各类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首先,通过中央政府投资的配套和引导,挖掘地方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潜力,扭转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出现连年下降的现象。其次,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企业投资研发的导向性环境,形成鼓励企业加强原始创新的氛围。政府科技投入是整个社会科技投入的导向,政府通过加大和重视财政的投入,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相应的科技投入,这样既调动了企业资本,也调动了企业创新投资的积极性。再次,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最为缺乏资金、最需要资金投入的阶段是知识的创新研究和孵化阶段,该阶段投资风险最大,潜在收益也最大,需要引导足够的金融资本投入到这个阶段,政府必须为金融资本参与创新提供必要的激励和制度支持。

3. 加强创新发展的文化环境建设,塑造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包容失败的宽松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建设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精神支撑。成熟的创新文化能够为创新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包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大众的创新激情、创新潜能和责任意识。因此,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必须把创新文化的建设当作至关重要的前提。

应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的制度安排不仅要激励和保护创新成功者,而且要包容创新失败者。为此,相关制度安排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有效提升创新热情;通过制定合理的科技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另一方面,由于创新本身是一种带有冒险的探索行为,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相应的制度安排必须体现出包容、接纳和鼓励创新失败者的氛围,从而保证创新的持续性动力。

应塑造积极、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样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创新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与保护,二是能包容、保护和鼓励创新失败者大胆尝试、冒险和探索的精神。因此,社会舆论要有意识地引导社会创新价值观念的形成,消除限制行为主体发挥创造性的不利因素,培育行为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其有效地获取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对于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社会舆论要有充分的认知和客观的宣传,让社会大众对创新风险带来的失败持有基本的宽容态度,引导社会形成宽容失败、宽容创新挫折的和谐的舆论和文化环境。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创新 教育 国家 投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