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水清凭鱼跃 苇绿任鸟飞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围绕治污攻坚战调研纪实助力污染防治一直是全国政协关注的重点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1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总动员、作出再部署、提出新要求。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其中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助力污染防治一直是全国政协关注的重点。为推动这项重大战略的实施,8月20日,一场主题为“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在北京召开。此前,为深入了解情况,从今年4月起,全国政协就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展调研。特别是作为深耕此领域的专业性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陆续开展了“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有力支撑雄安新区发展”“加强管控与修复,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等三项专题调研。
■为“华北之肾”重现生机
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随着河北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的出台,白洋淀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华北地区的“空调器”“晴雨表”,被喻为“华北之肾”;更重要的是占雄安新区总面积的1/5的白洋淀,未来将成为雄安新区的核心水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作出批复之际,4月25日至27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率队,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李伟任调研组组长的“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有力支撑雄安新区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在河北雄安新区、保定市开展了实地调研。
此次调研是十三届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开展的第一项专题调研,不仅为切实落实中央打好“三大攻坚战”决策部署,更为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起点、高质量发展建言谋策。
李斌表示,开展“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有力支撑雄安新区发展”专题调研,抓住了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关键之点,意义重大,这篇文章做好了,雄安的建设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生态雄安、绿色雄安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为了做好此次调研,人资环委在出行前就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调研筹备阶段,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主任李伟就多次强调,调研要坚持问题导向,安排调研内容要既看成绩又看问题,既看淀内又看上游,不回避困难和矛盾,多了解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全面掌握第一手真实情况。
调研组从北京驱车前往河北雄安,一到当地就直奔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造林现场调研,随后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重点考察了白洋淀及污水库周边地区最大的污染源唐河污水库。调研组还深入白洋淀中的村镇农户、污水处理厂和工程现场,详细了解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情况,现场查看保定市大水系分水闸输水工程和府河保定段清淤工程。
选题求精、调查求实成为调研组工作作风最真实的写照。
针对出现的问题,调研组也综合分析谋对策,聚焦问题开良方,做到“建议求准”。李斌强调,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要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做好“丰水”文章;下力气治理污染,做好“净水”文章;疏通水系、改善水环境,做好“活水”文章。李伟也指出,“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白洋淀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截污控污、生态修复、增水添绿、堤防建设等系统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自然和谐的蓝绿相间生态廊道。”
“淀阔水清凭鱼跃,春暖苇绿任鸟飞。”委员们表示,只要遵循《纲要》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河道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和防洪安全为主线,通过截污控污、生态修复、增水添绿、堤防建设等系统治理,新区将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为了厚土不载污
相比已经得到足够重视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问题,从长期危害性和治理难度等方面看,土壤污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也是我国下一步需要重点治理的目标和难点。
为了推进治理工作的开展,6月初,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加强管控与修复,强化土壤污染防治”调研组马不停蹄地踏上了赴湖南、云南和广西的旅程。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城出发,在曲折的山路里行走了将近两个小时,远远看见在青山掩映中,有三个大型烟囱矗立在上坡上,烟囱的下面是一排早已废弃的工厂。
“这以前是星鑫铅锌尾矿库,早就停工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烟囱与厂房已破旧不堪,但依稀能感受到当年这里的“繁荣”景象。
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锡都”的南丹县是珠江流域支流刁江发源地,也是全国重要的多金属群生富矿区。由于过去的无序开采,造成大量矿业废弃地,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眼前的星鑫铅锌矿尾矿库便是其中一个。
“由于过去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规划,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有水快流、有矿快挖’的思想影响,县辖区范围内最多时曾经有有色金属个体采矿点100多个、选矿点900多家及冶炼企业数10家。”南丹县副县长林国强坦言。
南丹并不是个例。据2014年4月出台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原国土资源部2015年公布的《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数据表明,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占比8.2%,面积约1.1亩。
面对不容乐观的土壤污染形式,5月27日-6月7日,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围绕“加强管控与修复,强化土壤污染防治”,聚焦有效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在湖南、云南、广西三地进行实地调研。
“我们将调研地点选在了同为高背景值地区、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湖南、云南和广西,期望能以点带面,为全国的土壤修复提供经验和意见。”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调研组组长杨松说。
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矿企业,从日出到傍晚,委员们的行程满满,累且充实着。据统计,10天中,调研组走了3个省(自治区)、9个市(州)和10个县,行程将近3000公里,实地考察了13个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涵盖农用地、工矿用地等各类地块污染修复。
“从调研情况看,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治理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开局范围较广。这对尽快提高和各级政府和群众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识很有必要。”全国政协委员刘振宇说。
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三省(区)的土壤修复区也都在进行中,部分污染场地也重新有了绿意。但在委员们看来,土壤修复治理之路才刚刚起步,依然任重道远。“与大气、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和滞后性,我国相应的治理工作也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土壤污染修复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委员们表示。
面对土壤修复要打持久战的现状,委员们建议,目前,土壤修复应从风险管控入手,要明确土壤污染防治是以土壤安全使用为目的,以合格的产出品为检验标准,以避免打着制本的口号而进行盲目的防治。同时,委员们还建议要尽快开展针对不同行业、污染类型、场地类别和利用方式的污染场地土壤及含水层的高效、实用、低成本修复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研究各类土壤的自净能力,研究其自我修复能力为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加快投入科技力量,把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土壤修复研究应用到实际中,加快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联合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已从2018年8月1日起实施。据介绍,《农用地标准》充分考虑我国土壤环境的特点和土壤污染的基本特征,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目标,为农用地分类管理服务。
“对于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风险筛选值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的风险低,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对此类农用地,应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风险管制值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等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高,对此类农用地,原则上应当采取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退耕还林等严格管控措施。”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好水”永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水的要求除了洁净,更增加了健康。天然矿泉水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需求。同时,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有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矿泉水资源,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健康、人民饮水健康,更与群众脱贫致富密切相关。
关注“天然矿泉水开发”正是全国政协调研选题“切口小、立意深”的典型体现。7月上旬,不畏炎炎酷暑,人资环委组织部分委员就“天然矿泉水开发中的问题和建议”赴吉林、浙江进行实地调研。
走进吉林省长白山山区,在茂密森林深处,一股股清泉潺潺流出。这里是世界上天然矿泉水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因其优秀的资源禀赋,它也吸引了众多矿泉水开发企业的青睐。
通过走进水源地,深入工厂车间,与当地管理部门、企业负责人座谈,调研组了解到,为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水源,吉林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了省级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开发保护条例,发布了与欧盟和德国标准接轨的特色矿泉水技术标准,编制实施了矿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划定水源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同时,矿泉水企业也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之中,如设置专人值守、植树造林、在水源地设置围栏及实施监测系统。
在为“好水”得到有效管理感到欣慰的同时,却也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在调研组召开的情况介绍会上,委员们注意到,来自不同部门,甚至来自同一系统的部门,介绍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一些重要数据不掌握。“归根结底,是矿泉水资源家底不清。”调研组组长、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印红指出。“一定要利用科技支撑,做好本底调查与规划;要科学合理评估矿泉水资源量、可利用量,确定矿泉水利用生态红线。”
“水源地保护有待加强”也成为委员们忧心的地方。调研组发现,无论是在吉林还是浙江,虽然企业做了相关环保措施,但矿泉水水源地依旧存在污染风险。有的地方监管不严、强度不够;有的企业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缺乏有效突破。此外,管理缺乏协同、资源税费政策有待完善、资源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关系不协调、产品市场区分模糊等问题都困扰着矿泉水产业的健康发展。
“矿泉水开发利用话题虽小,反映的却是一个普遍问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高波表示,“稀缺优质矿泉水资源并未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而在矿泉水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却存在着‘抱着金碗要饭吃’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落实。”
调研组认为,应该加强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将其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与典型范例。委员们建议,在加大水源地保护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或科学修订相关法律制度、保护政策,精准施策,允许对天然矿泉水合理、合法开发利用,纠正政策落实简单化、“一刀切”问题。同时,合理确定政府和企业责任边界,明确企业对水源地保护的责任。将矿泉水生产带来的部分收入进行再分配,促进天然矿泉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居民增收。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调研 修复 矿泉水 全国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