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全国外贸看广东 广东发展靠改革

2018年08月30日 09:59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解读广东改革密码·对外经贸

千年商都,敞怀迎客。每年4月和10月,全球客商汇聚广州、风雨不改,只为参加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历经61年发展的广交会也见证了广东和中国的外贸变迁、风云际会。

1123343947_15354981116481n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湾区城市新中心。莫范深 摄

1123343947_15354981117021n

广交会上,中国造大型数控切割机受到国外采购商关注。 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1123343947_15354981118221n

上世纪80年代中叶,广州海关为建设中的全国六运会场地(现天河体育中心)验放减免税物质。广州海关供图

1123343947_15354981120311n

1978年,全国第一批来料加工企业在广东成立。广州海关供图

自改革开放之初的“外贸大包干”起,广东屡屡敢为人先,饮下外贸体制改革“头啖汤”。1986年,体制改革“先行一步”的广东登上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第一的“宝座”,此后32年再无易位。一时间,“全国外贸看广东”成为名言。

2017年,广东外贸又迎来“丰收”:全省货物进出口6.82万亿元、增长8%,占全国总额的24.5%;民营企业首次成为广东第一大出口主体;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广东将致力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推动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突破体制机制 拉开“外贸大包干”序幕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由国家外贸总公司独家专营,垄断经营模式严重阻碍了外贸发展。

广东肩负着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使命,迫切希望“杀出一条血路”。然而,当时广东仅有12家专业外贸分公司,且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

“没资金、没技术、没经验、没渠道。”时任广东省外经贸委主任徐德志回忆说,广东当时只能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入手。

1978年,广东灵活运用政策,将“海外捐赠”变为“外资引进”,全国首批“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企业萌发。短短半年内,顺德大进制衣厂、东莞太平手袋厂、珠海香洲毛纺厂正式落户或建设。

“点”上开花不够,广东还要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在中央赋予“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情况下,广东拉开了“外贸大包干”序幕。

1980年,全国首家工贸企业、广东省冶金进出口公司成立。此后几个月,农机、船舶、建材等10家工贸公司相继成立。同时,广东率先授予有条件的生产型企业出口经营权,企业迅速成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

针对地方没有外贸出口权、积极性低的问题,1981年,国家赋予广东“市县外贸经营权”,并陆续建立了一批新的出口口岸和出口起运点。广东生产出口的商品,市县外贸企业可直接与外商签订出口合同,极大激发了地市积极性。

“打破外贸垄断体制,就像打通了经济发展的整个脉络。”徐德志说。

1981年至1983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放权”“搞活”,广东形成了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共同经营外贸的新局面。

“中国第一展”广交会是最好的见证者。1982年春,第51届广交会首次尝试改革,举办时间由30天缩短为20天,现场展出中国制造的大型客货两用飞机模型。同年秋,第52届广交会展出的机械样品有70%是新产品。广交会全年成交额从1978年的43.32亿美元增至1991年的128.49亿美元,年均增长21.16%。

广东外贸在全国率先“活”了——三年“外贸大包干”期间,全省出口总值达71.3亿美元。

依靠加工贸易 坐稳外贸“头把交椅”

“外贸大包干”结束了,但广东外贸发展却更加蓬勃。建设外贸出口基地、率先实行外贸出口代理制度、进一步向地市下放外贸经营权、增设对外贸易口岸……系列措施推动下,1986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此后32年里,广东再也没有让出“头把交椅”的位置。

发展上来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广东的外贸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却大多依赖“大锅饭”制度,并不考虑盈亏,逐渐陷入“生意做得越大、出口创汇越多、拿政府补贴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怪圈。

要彻底打破“大锅饭”制度!1988年4月,广东探索实施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与创造力。1990年,全省外贸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1991年,国家取消出口补贴,广东受影响最大,一季度外贸出口下降超过30%。

此时,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红利才真正爆发出来。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出全国首创的“留成外汇有偿使用”等多项政策,最终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仍实现当年外贸出口136.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

一时间,各类企业积极发展外贸业务蔚然成风。1978年,全省仅12家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但到后来已增至10多万家。

从放权搞活到自负盈亏,从局部调整到全面改革,外贸体制改革释放出广东对外贸易经济的巨大活力。一时间,“全国外贸看广东”成为名言。

加工贸易奠定了广东外贸“半壁江山”。时任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厅厅长梁伟发曾说:“没有加工贸易,就没有广东的外向型经济”。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为40%。90年代起,每年进出口货物约占全省进出口总数的一半,到199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首次达到1000亿美元。

经历转型“阵痛” “广东品牌”挺进全球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世界的大门向广东完全敞开,大批中国企业家翘首期待。

香港商人梁钟铭早年到东莞创办龙昌公司,专做玩具代工,中国入世后,他才真正感觉“融入了全球”。“头5年外商下订单花钱很慷慨。”梁钟铭说,入世后中国对美出口关税取消,公司可净赚5%的纯利。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龙昌公司已完整布局了“微笑曲线”两端,转型时“轻装上阵”。

在东莞,像龙昌公司一样的玩具公司数量众多,出口量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有了入世多年的外贸“原始积累”,不少企业从金融危机中挺了过来,顽强跻身价值链高端。

而在佛山,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广东格兰仕集团1992年进军家电领域。中国入世后,该公司向海外扩张的速度持续加快,微波炉出口生意蒸蒸日上。“2018年将是格兰仕‘走出去’力度最大的一年。”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说,这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研发、策划、市场、销售、服务“打包走出去”。

龙昌和格兰仕走过的路,恰是广东从无名之地到“世界工厂”、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创新、从规模扩张到转型升级之路。入世以来,进出口总值长期占据全国约1/4的广东,不仅推动外贸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更引入大批跨国企业前来投资,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20万家,GDP从1万多亿元剧增至7万多亿元。

繁荣表象下暗藏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外需市场低迷,“世界工厂”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核心优势开始减弱,广东外贸发展走到紧要关口。

“不转型只有死路一条!”东莞市硕科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冲如说。转移去东南亚还是推动企业整体转型?王冲如咬咬牙,选择了后者。

那几年,许多广东企业也冒着未来不可期的风险,选择加强研发、改进技术、优化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共同支撑着走过外贸“严冬”。

那几年,走进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厂房,灰尘漫天、机器轰鸣、人声喧闹的景象已成历史。一眼望去,车间干净无尘,工业机器人灵活运转,进口精密设备高效作业。

直至2016年,一个历史性拐点出现了: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达43.6%,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占比。转型“阵痛”终于换来结构优化。

现在,一批高附加值的“广东品牌”正在世界崭露头角——东方电气的核电设备用到了法国核电站,广州亿航的184载客无人机亮相迪拜上空,华讯方舟成功研发世界首款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宇科技柔性显示技术领跑全球。

建设贸易“强省” 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

踏入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广东呈上一份亮眼的外贸“成绩单”:

——总量持续领跑全国。2017年,全省货物进出口6.82万亿元、增长8%,占全国总额的24.5%。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为67.8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比重为33.86%。

——主体优势更加突出。2017年,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3.1%,占全省出口比重的47.0%,首次成为广东第一大出口主体。

——加工贸易转型加快。2017年,全省2.1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出口占比达72%左右。

——服务贸易实现跨越。2017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新业态发展壮大。2017年,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441.9亿元、增长93.8%,保持全国首位。

外贸“水暖”,企业“先知”。“一季度,公司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约40%。”珠海经济特区金品电器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陈铉仁说,凭借自主研发的高附加值家电产品,该公司已打开中东、东南亚、非洲、欧美等地市场。

改革大潮风起云涌,“排头兵”地位绝非一劳永逸。当前,广东正以更宽广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

建设贸易强省,成为广东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抓手。广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出台加快贸易强省建设措施,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争取未来五年新业态占全省外贸比重大幅提高。在全省复制推广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经验,构建广东省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标准体系。

广东还将建立出口名牌企业政策体系,建设出口质量示范区;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优质消费品进口,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进口商品国别中心;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用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改革开放40年,广东外贸创造繁荣奇迹,也曾陷低谷阵痛进而涅槃重生。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断提速,广东仍将率先书写下一轮改革篇章。

大事记

1978年

首批“三来一补”企业在广东诞生。

197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

1981年

国家赋予广东“市县外贸经营权”,并陆续建立了一批新的出口口岸和出口起运点。

1981-1983年

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外贸大包干”。

1986年

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1988年

广东探索实施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与创造力。

1999年

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首次达到1000亿美元。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6年

广东一般贸易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达43.6%,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占比。

2016年

广东服务贸易总额达1481.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国首位。

2017年

广东外贸进出口额连续32年稳居全国第一,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超过加工贸易9个百分点。

数读

◎2017年,全省货物进出口6.82万亿元、增长8%,占全国总额的24.5%。

◎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为67.8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比重为33.86%。

◎2017年,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3.1%,占全省出口比重的47.0%,首次成为广东第一大出口主体。

◎2017年,全省2.1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出口占比达72%左右。

◎2017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2017年,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441.9亿元、增长93.8%,保持全国首位。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 实习生 易静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广东 外贸 出口 全国 贸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