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文化惠民,靠“送”更要靠“种”

2018年08月30日 14:05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石羚:近日,以“人人参与文化节、人人享受文化节”为特色的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落下帷幕,从农牧民文艺汇演,到诗歌朗诵会,从非遗邀请展,到微视频大赛,30多项活动为初秋的草原增添了色彩。以草原文化节为代表,一张张地域文化名片,让草原之美魅力尽显。

李振南:一座蒙古包,一件蒙古袍,一把马头琴,一段安代舞……草原之美,不仅在于风光,更在于独特厚重的草原文化。近年来,内蒙古致力于从文化大区迈向文化强区。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西部民歌大赛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为文化精品遴选、展示、传播提供平台,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仅草原文化节每年就让1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影响力辐射全区乃至全国。艺术盛会,点亮了文化惠民的光影;而群众参与,才是文化惠民的本色。

石羚:如果说草原文化节等大平台是文艺惠民的主动脉,那么扎根基层的文化站、街头巷尾的借书点等小平台则像毛细血管,把文化食粮送到了社区村镇。正如踏遍草原、戈壁,赶着勒勒车把文艺送到农牧民身边的乌兰牧骑小分队,歌声已飘荡了60余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说,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接地气、有“土味”,才能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李振南:是的。乌兰牧骑队员演出时是演员,演出结束就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文艺与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创作灵感源源不断。这样的小平台,其优势正在于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扶持“文化大院”“文化户”及各种民营剧团,让群众不光有机会享受专业院团送来的“大餐”,更能随时尝到原汁原味的“小菜”。

文化惠民,搭好了台,还得唱好戏。要让好戏常演不衰,不能光靠“送”,更要靠“种”。“送文化”营造出浓郁的氛围,而“种文化”才能激活心中的种子。无论是发展文化培训基地,还是组织广场舞、诗朗诵比赛,让群众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唱主角,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样,文化惠民和民惠文化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汇聚起汩汩流淌的文化之流。

石羚:的确,“大餐”和“小菜”都不好做。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地方举办文化活动片面追求大规模、大场面,而一些民间小舞台也存在照搬照抄、尴尬表演的情况,结果都应者寥寥。有人说,如今人们口味越来越刁了,文化产品也越来越难做了。面对中老年与青少年、农民与牧民等不同群体,文化惠民如果不坚持分众化、差异化的方向,就会失去受众。

李振南:的确,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等于文化产品同质化。毕竟,一场电影满足全村老小、一种潮流带动全城男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如今,选择多了,需求自然就多样了,建什么设施、演什么节目、搞什么讲座,都要尊重受众需求。很多地方开始把文化惠民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提供更多“频道”,建立起“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让“文化下乡”叫好又叫座。

本届草原文化节特意安排了儿童剧、地方小戏、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各自拥有了大批粉丝。类似的大平台依托资金、人才优势,可以走“大而全”的路子扩大影响力;但小平台还得在“小而精”的方向上勤恳耕耘,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挖掘地域特色,让“一亩三分地”聚拢人气。大平台辐射引领,小平台覆盖基层,必将涌现出更多受群众欢迎的特色文化产品。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30日 05 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化 惠民 草原 群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