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建设支撑劳模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

2018年09月03日 15:04 | 作者:王卓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无论是劳模,还是工匠,都是劳动阶层千百年来形成的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一步强调了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并引发全社会对新时代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内涵与作用的新思考。此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就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题。

委员和来自劳动一线的工匠代表从国家、组织、个体;教育、待遇、氛围等方方面面探讨劳模工匠精神。角度和侧重不同,但显而易见的是,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已成社会共识。如何做得更好,植得更深,是思考的方向。

但无论是劳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不能单从技术角度解读。提及“精神”,它必然也是一项文化命题。

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劳模工匠精神,古代有技艺超群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近代也有众多老字号,劳模群体更是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但为什么当今不能充分转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有些人提出,当今中国缺少的不是精神,而是“劳模和工匠制度”。

但制度从不是凭空而来,制度背后的文化,才是缺乏精神的深层次原因。支撑精神的文化,是我们缺乏和必须重构的东西。

从孔子开始,就把人分成两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哪怕再穷,白领也是“治人”者,是管理者;而再富的蓝领,也是“治于人”,是被管的。这种文化观念虽历经变迁,却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我们重视教育,却也笃信高考这一条羊肠小道。在很多人眼里,读了职业教育以外的大学,仿佛才掌握了资源,拥有了话语权。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形成了国人顽固的职业价值观。

今天,我们还崇拜财富。似乎谁拥有更多的财富谁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有特殊技艺、专业精神的工匠,很少被各路排行榜青睐。

但有句话叫“笑到最后,笑得最好”,随着工业、科技、制造各行各业的竞争细分,笑到最后的无疑将是敬业爱业、有工匠精神的人。他们精益求精、专心致志,追求行业内在价值,并将最终领先。

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正如会上委员和专家所说,我们需要教育制度的改变,需要工匠待遇的提升,需要企业责任的增强,但更需要文化的改变。我们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工艺人的氛围,还工艺人以精神尊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要成为真正的工艺强国、创新大国,我们需要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精神 工匠 文化

更多

更多